海洋经济的结构分布与发展路径探析
——以福建省为例

2019-12-19 08:17许建伟
海洋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滨海福建省

许建伟,刘 琨

(1.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2.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引 言

海洋是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和政治等各种问题的交汇点。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已经基本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从海洋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条件,海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蓝色经济理念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世界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海洋产业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挑战。2010年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保持持续增长,自2010年的39 57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77 61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0.08%,高于同期GDP增长率,说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规模的提高以及海洋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提升,据“十九大”报告,我国已进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合理优化布局海洋产业,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说明我国海洋产业逐渐往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发展。从地域分布来看(图1),沿海11个省市中,广东省和山东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已达万亿元规模,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规模仅为千亿元,说明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均衡现象。从具体海洋产业来看(图2),作为支撑海洋经济的12类主要海洋产业,其发展态势也存在较大差异,受经济周期影响,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生产总值呈现下滑趋势;海洋矿业、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落后于GDP增长水平;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滨海旅游业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图1 我国沿海各省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图2 中国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深入,围绕海洋经济结构优化的研究也逐步科学化与系统化。不断丰富的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令研究已不拘泥于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上的分析[1]。在海洋经济的地域结构分布上,吴珊珊等(2014)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11个我国沿海省市划分为三个层级,广东和山东竞争力最强,广西和海南最弱,其余7个省市属于中游水平,其中上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更需发挥高科技海洋产业的支撑作用,其他5个省份需发挥资源优势[2]。高源等(2015) 运用区位熵模型发现天津、上海、福建和海南产业集聚效应较强,并且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发现该4个地区均处于中级协调阶段[3]。马仁锋等(2018a;2013b;2012c)采用静态和动态计量方法,发现天津、上海、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6省市海洋经济对省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且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是造成省域间海洋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4-6]。在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分布上,童兰等 (2013) 利用 Shift-Share Model(SSM)模型对宁波市海洋产业进行总体结构效果分析,发现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为宁波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7]。李平龙等(2013) 运用层次-赋值分析法对浙江省产业布局展开研究,发现价值链拓展模式下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应为浙江省海洋主导产业[8]。孙才志等(2013) 运用D-S证据理论对环渤海地区各城市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评价,在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省域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比较基础上,细化沿海17个城市的产业竞争优势[9]。上述研究运用各类数理分析方法,分别从地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维度探讨地区海洋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路径,然而若将上述两个维度予以综合考虑,则更能发掘地区海洋经济在结构布局上所存在问题,进而有效开发地区海洋发展路径。本文将以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例,从地域和产业结构分布两个维度,尝试探析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路径。

1 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与结构特征

福建是我国海洋大省,其面朝台湾海峡,是一个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的地区。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比陆域面积大12.4%,海岸线总长3 755千米,排名全国第2位。福建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全省滩涂面积2 068平方千米,不仅拥有较为丰富的渔业、矿产与港口等传统资源,还拥有秀丽的滨海风光以及丰富的风能、潮汐能等现代清洁能源资源。近年来,福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经济对福建经济的拉动作用,2017年福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3位,且增速位列全国各省市第1位。海洋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已由2010年的24.99%逐步提升至2017年的28.54%,该比重位列全国各省市第1位,同时,福建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2014年,国家海洋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支持福建进一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福建迈入我国海洋经济强省。

从福建海洋经济的地域结构分布上看(图3),沿海6个城市中,福州市的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为全省最大;泉州和漳州海洋经济增速较快;厦门由于地域资源限制,总量规模相对偏小;宁德和莆田海洋资源丰富,虽然总量规模在全省靠后,但增长速度较快。从福建省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分布上看①由于资源限制,福建省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几乎为空白,海水利用业、海洋矿业规模较小且近年来无变化,海洋工程建筑业主要为政府规划类滨海设施建筑,产业发展缺乏市场行为,因此上述5类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的峰值中不予考虑。处理后的福建省主要海洋产业结构为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7类。(图4),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福建省海洋产业的主要部分。从增速上看,海洋电力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增长较快;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由于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增长幅度有所下降;此外,海洋化工业处于负增长状态,海洋渔业的增长也较为缓慢。

综合上述截至2015年②福建省内各地市和各产业的数据来自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及各地市海洋与渔业局,由于数据统计进度不一,本文统一采用截至2015年的海洋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福建海洋经济的地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分布,以及各地市三次产业结构(表1),可以发现,福建海洋经济在地域和产业分布上不均衡。其中,福州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全省最大,但在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其海洋渔业2015年生产总值达全省45%,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此外,漳州、宁德也存在类似产业分布情况。厦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排全省第四位,但在产业分布上,第三产业比重全省最高,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达,此外,海洋生物医药制造业优势突出,2015年生产总值达全省77%。如何将有限的海洋资源合理分布在福建沿海各地市以及各主要海洋产业上,充分利用各地市海洋资源禀赋,协调发挥各地市特有的海洋产业优势,推动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建设,成为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本文将通过构建SSM模型,从海洋经济区域分布和产业分布两个维度综合分析福建省海洋经济的结构,进而探寻海洋经济的结构优化路径。

图3 福建省沿海各地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图4 福建省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表1 福建省沿海各地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2015年)

2 福建省海洋经济的评估与选择

2.1 SSM模型设置

SSM分析方法源自美国学者Dunn等人,主要原理是将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将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的变动(G)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通过分析该分量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势和竞争力,可找出区域中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以此确定未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模型设置具体如下:

上式中,Gi为第i个产业的现期与基期的绝对增长份额;Ni表示该地区第i个产业的份额偏分量,Yi0表示该地区第i个产业生产总值的基数量,R表示所有地区所有产业的增长率;Pi代表该地区第i个产业的产业结构偏份额,Ri表示所有地区第i个产业的增长率;Di表示该地区第i个产业的竞争力偏份额,ri为该地区第i个产业的增长率[10-13]。

为进一步考察地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布与竞争效果,可采用结构效果指数和竞争力效果指数分析[14]。令其中,为该地区第i个产业在基期的实际生产总值,为所有地区第i个产业在基期的实际生产总值,这样为该地区第i个产业在基期其生产总值占所有地区第i个产业在基期生产总值的比重。类似,为该地区第i个产业在t期其生产总值占所有地区第i个产业在t期生产总值的比重。因此,结构效果指数(w)和竞争效果指数(μ)分别为:

根据以上SSM模型,本文选取2010年作为基期,2015年作为现期,进而对海洋经济的地域和产业结构展开分析。为更直观地观察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与竞争效果,可基于以上测算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即令N(份额分量)为纵轴,PD(结构分量+竞争分量) 为横轴绘制二维图,其中第一象限中N<PD部分为S1区,表示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且增长快速的产业,属于应优先发展的产业;第一象限中N>PD部分为S2区,表示增长快速且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属于可次优先发展的产业;第二象限中N>|PD|部分为S3区,表示产业竞争力弱但却有一定增长的产业,可为第三选择发展的产业;第二象限中N<|PD|部分为S4区,表示产业竞争力衰退且增长缓慢的产业,可为最末选择发展的产业。

2.2 福建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SSM模型对全省7类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展开分析,为了方便比较,另选取海洋经济发达的山东省进行对标分析。根据测算,在效果指标上,山东结构效果指数为0.974 3,竞争效果指数为1.064 0;福建结构效果指数为1.014 9,竞争效果指数为1.219 9。福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其产业竞争优势明显,虽然山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接近于1) 且竞争力明显(大于1),但是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水平都优于山东省,表现出较山东省更加强劲的发展潜力。在产业结构上,根据测算结果(表2) 以及基于测算结果绘制的Shift-Share分析图(图5),可以看出,山东省优势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S1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虽表现增长但不属优势产业(S3区)。反观福建省,优势产业为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S1区),次优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S2区);海洋渔业虽表现增长但已不是优势产业(S3区);福建省的海洋化工业则表现为衰弱趋势(S4区)。

表2 山东省和福建省主要海洋产业结构SSM分析值

图5 山东省(左)和福建省(右)主要海洋产业Shift-Share分析图

2.3 福建各地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由上可知,福建省将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然而产业结构的分布还需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性,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构建福建省沿海6地市的SSM模型,通过测算各地市各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水平,将更加明确福建省海洋经济在地域和产业结构上的优化分布情况。首先,基于所测算的效果指数(表3),福建省沿海6地市中泉州和漳州海洋产业结构较好,而福州结构较差;厦门和莆田的海洋产业竞争力最强,泉州的产业竞争力最弱。因此,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成为福州市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提升海洋产业竞争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则是泉州市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表3 福建沿海城市主要海洋产业效果指数

其次,本文通过测算各地市SSM分析值(表4) 以及基于测算结果所绘制的各地市Shift-Share分析图(图6) 发现:(1) 福州市优势潜力产业为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次优产业为滨海旅游业;(2)厦门市优势潜力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次优产业为海洋生物医药业;(3)泉州市优势潜力产业为海洋电力业,次优产业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4)漳州市优势潜力产业为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次优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5)莆田优势潜力产业为海洋生物医药业,次优产业为海洋船舶工业和滨海旅游业;(6)宁德优势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次优产业为海洋电力业。

表4 福建沿海各地市主要海洋产业结构SSM分析值

结合福建省优势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和各地市优势产业,可将海洋经济各主要产业在地域和产业结构上进行分布,依照分布结果(图7),福建省可进一步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海洋产业在地域上进行分布:(1) 福建省发展潜力最大的滨海旅游业可优先分布在厦门、宁德,其次考虑福州、莆田和漳州;(2)海洋生物医药业是一类代表高科技含量的未来产业,可首先分布在福州、莆田,其次考虑厦门;(3)传统海洋船舶工业可考虑分布在莆田和泉州;(4) 海洋电力业虽然现阶段经济规模不大,但其代表未来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依照海洋资源禀赋,可优先分布在福州、泉州和漳州;(5)海洋交通运输业属于重要的传统海洋服务业,现阶段可选择分布在泉州和漳州,加快泉州港和漳州港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缓解厦门港海洋运输的瓶颈,同时有利于形成港口群,促进港口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进而推进福建省海洋运输产业的升级。

图6 福建各地市主要海洋产业Shift-Share分析图

图7 福建省优势产业在全省沿海各市的分布

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随着海洋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福建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增长最快以及海洋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省份,海洋经济的深化发展,已逐渐成为驱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何进一步深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成为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与数据整理,利用SSM模型从海洋经济的地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维度出发,探索福建省海洋经济的最优布局,基于分析结果总结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路径如下:

从省域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看,福建省应优先发展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这4个产业;次优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与山东省不同,福建省海洋化工业发展潜力薄弱,因此,福建省应谨慎发展海洋化工业。从海洋经济在沿海各地市的最优分布来看,福建省优先发展的4类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业应优先布局在厦门和宁德;海洋生物医药业应优先布局在福州和莆田;海洋船舶工业应布局在泉州和莆田;海洋电力业应布局在福州、泉州和漳州。

最后,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除了空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还离不开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推动上述4类海洋产业的发展,还需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开放引进、持续创新以及资源整合等方式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对于滨海旅游业,福建省可基于丰富的海洋资源,围绕都市休闲渔业、滨海文化旅游、海岛旅游和邮轮旅游四类创新滨海旅游业态,进一步提升滨海旅游业竞争力;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业,福建省需加强研发机构和制药企业的合作,注重产业集群效应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海洋船舶工业,福建省可将传统造船的优势基础与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机械设备工业等新兴优势产业相结合,注重深海设备的研发,推动造船工业高端化;对于海洋电力业,福建省应继续挖掘海上风电资源的开发潜力,合理布局电力资源,提高海洋电力开发效率,同时,注重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等新型海洋电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持续管控海洋污染,维持海洋可持续发展态势。海洋资源是福建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持海洋可持续发展态势对于任何海洋产业的发展都尤其重要。根据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5年福建省沿海各城市仍有36 207万吨工业废水直排入海,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50%以上。为保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福建省下一步仍需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废物和废气对海洋的污染,并逐步提高废水、废物和废气的处理能力。

第三,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海洋产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一定政策优势。纵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海洋经济是不少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撑,根据《2016中国-东盟国家统计年鉴》及各国统计局数据,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沿线国家201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其GDP的比重均在33%以上,高于福建现行水平。在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方面,“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系统的产业构架。因此,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产业联盟,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滨海福建省
船舶工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行业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滨海顶层公寓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山东出台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路线图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1~10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