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想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海东 8107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高度的现代化、多元的信息化、丰富的选择途径等日益复杂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同样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这些给正处在成熟发展阶段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进行阐述,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层面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在大学时期面临着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对未来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但由于强烈的好奇心、青年向成年人的角色转换和周围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他们必然会产生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研究显示,20 世纪80 年代至2010 年,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呈逐步提高趋势。
但近几年,新闻媒体等不断报道许多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例如,大学生裸贷不能偿还而自杀,大学生对室友饮水中下毒等。另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已然成为各类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社会适应及就业等方面出现较多的困扰现象,而问题的严重性呈增强趋势。因此,对于面临困扰的大学生,若能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或许能够避免诸多悲剧的发生。
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但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各高校、地区等发展并不均衡和谐,这些存在的问题已经阻碍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工作和可持续开展。
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较晚,直至目前仍未形成针对我国大学生的教育体制,大部分研究方法及理论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但其内容却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缺少前沿理论和创新成果。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其能优化学生品质、排除心理障碍及困扰等,从而增强适应力和促进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弥补性和发展性两种层次,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只关注和研究消极性层次,而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造成了忽视。
一些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几乎为零。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中,大部分学生除心理专业学生外,仅作为选修课程授课。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仅以部分引用案例授课和书本知识简单教学,教育活动上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学生缺乏系统的讲解和角色互动扮演,弱化了积极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些高校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就以辅导员或班主任临时兼职,此类现象最容易忽视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机从而引发很多悲剧的发生。
很多高校没有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室,有些以应付检查的心理临时购置设备或组建心理咨询中心,而当学生真正需要心理疏导时发现,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辅导和干预,没有专业的设备进行测试和调查。而且部分大学在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没有或者很少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的问卷调查。
高校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变旧的思想观念,树立全体大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的新观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知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得学生能认识问题、发现问题、缓解和解决问题。
应高度重视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订符合实际的教育实施方案,从制度上和实践上落到实处。还应组建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培养专业核心人员,以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思政工作者为主力军,辐射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系统的、严格的专业教育。首先,应坚持德育和技能为主的基本原则,按教育部规定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这是对教育的负责和重视。其次,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纳入评聘工作量。最后,更新和完善开展教育活动的设施,创新科研成果,提高测试和研究能力。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应以预防和发展为主,积极构建各类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机制,提高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切实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