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虹云 朱春芝
(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31)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地方劳动力素质能够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构成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且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改善也主要依靠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来实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例,除了生产工具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以外,只有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提升,其才能够更加迅速地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与此同时,只有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够积极主动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追求,从而为推动企业甚至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以地方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情况为基础实施专业设置和培养专业人才,能够对地方的人才结构以及产业类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劳动力的整体技术水平起到提升作用。所以,只有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能够与地方产业结构以及岗位设置保持一致,才能够保障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发挥。
“产学结合”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所以高职院校不仅应专注于人才培养,还应积极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使自身成为生产与技术服务的总合实体。所以,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以及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将自身的教育优势与当地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充分结合,设置与当地产业具有密切相关性的专业,将先进的技术以及工艺转变成为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并积极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支持,经济支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促使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在地方经济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与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促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能够与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相平衡。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地方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以及未来发展具有深入的了解,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专业进行设置,以培养能够有效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对专业进行设置应积极主动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适应,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有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于其他地方任职,同时形成当地的劳动力匮乏情况。
另外,有部分高职院校未对地方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难以得到有效融合,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不配套,难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所谓“特色专业”,也就是高职院校的招牌专业,能够直接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当代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此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增加生源,在缺乏办学定位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导致特色专业不断被淡化。
综合地利用内部控制手段,注重权利划分、岗位责任制、定期轮岗等管理措施,对内部权力运行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从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较好的单位在专项落实情况上表现良好,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都是让财务部门牵头,而财务部门职位低,人员少,事头多,多数部门配合也很难到位,导致相关方案、措施很少能按时完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形同虚设,根本达不到图1中的效果。再加上很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约束力度不足,无法对最终结果展开针对性的考核与评价,从而在效果上大打折扣,甚至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根据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的设置情况来看,具有显著的专业重复率高以及专业集中率高等特点,可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显著的趋同化。专业设置趋同化的出现,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对于生源的竞争和对于社会需求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高职院校对于自身办学条件未充分认识。
以上诸多情况均能够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受到影响,并且久而久之,高职院校的声誉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划分,具体教学规模则需根据教学设备、师资条件等多方面情况综合确定,注意对于教学规模的调整,既不可不考虑各项资源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大,也不可设置过小的教学规模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而是应该积极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例如首先设置诸多主干专业,再根据主干专业对分支专业进行设置,从而形成均具有较强综合优势的专业群结构。由此,各个专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高职院校中的师资、设备等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更加便于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
并且,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长远的考虑,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专业进行合理设置,保障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
高职院校应与当地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能够对行业发展情况以及新技术、新理念具有实时的了解和及早地掌握,并以此为基础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除此之外,在“科教兴国”理念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应积极发展本校的科研力量,以对先进的生产技术起到推动作用,强化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密度。所以,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与设备优势,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合,同时进一步确认人才培养的方向。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必要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时,必须对地方产业进行依托。第一,要求相关企业共同开展专业设置工作,甚至参与实践课堂的教学;第二,邀请行业协会对专业设置工作进行参与,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应成立专业设置委员会,为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并积极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统计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使命,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市场对于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保障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以及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