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约束如何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发生影响

2019-12-19 14:44张璟思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7期
关键词:约束融资金融

张璟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北京 100029)

前言

仔细分析国内企业在投资和融资上的行为,可以总结出两个特征:第一,盲目跟风投资出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行为中,致使经济出现了一种假性的繁荣景象。第二,不理性的融资行为和结构性失衡的市场互为“助力”,造成了经济结构更大的偏差。而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的金融约束对于修正这些行为,规整经济环境,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金融约束的相关理论

(一)金融约束定义

金融约束是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金融措施,实现对企业和民间金融的规范和管控。其目的既是为了防止金融压抑造成的市场退行,也是为了防止假性繁荣提升了金融风险,从而让金融业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比较常见的金融约束手段有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产代替等。

金融约束的本质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压抑实现金融自由的过渡性政策。因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信息阻滞、监管不力、道德丧失、市场失灵等情况,而金融约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的干预力量,实现了理性繁荣。

(二)金融约束的政策分析

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所以市场和银行是实施金融约束的两大主体。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新股、分置股权、锁定股票流通期限等方式,让股票所需要的融资成本降低。银行则主要通过控制利率、保证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来实现金融约束。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成本的降低自然对比出利润的提高。例如政府会控制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让它们始终保持在市场利率的下方,银行的经营成本由此降低了,企业考虑到运营成本,也会选择和银行合作,银行的机会无形中增加了,国民经济基础也就稳固了。

金融约束理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金融政策也会发生调整,例如市场经济程度提高后,贷款利率相较于存款利率的优势已经逐渐消失。

二、金融约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企业在实施一项投资行为之前,需要做大量的信息收集以及调研调查,但是任何一种投资都会面临风险,其中信息的不对称、代理的专业程度等,会影响投资决策的判断,然后出现投资不足抑或投资过度的问题。具体来说,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信息并不一定会及时地送到投资人的手中,甚至有些信息会在投资人面前自动过滤,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信息不对称已经为投资行为埋下了风险。还有,在企业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会一直存在控制权争夺的情况,控制权意味着话语权,掌握了控制权就会得到代理,另一方则不能对投资发生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也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带来直接的影响。如果金融约束不出现,企业内的“不同势力”就会更多的陷入管理权的争夺中,造成非效率投资。由此看来,金融约束对于企业回到理性的投资通道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它会为企业规划一个具体的路径,让各种投资行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完成,尽可能地平衡企业投资过度或是投资不足的情况。

(二)金融约束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企业的融资行为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企业资本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二是企业融资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融资成本。企业在搭建资本结构时,需要将所有代理的方式进行横向的比较。例如股权代理通常是企业选择境外上市融资时,找到专业的代理结构进行前期的工作处理,债券代理则主要发生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因为遇到的情况不同,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所花费的成本选择一种融资方式。有时,企业需要把所有的代理方式排列出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方式,这些都是被允许的。金融约束在这一层面上的控制并不明显。其更多地体现在区别对待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上。国有企业的融资比非国有企业存在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存有一定的关联度,政府的许多政策都是依照国有企业制定的,再加上资金的扶持力度,就会让国有企业得到更多好的资源。实力较弱的非国有企业有可能在金融约束中消弭无形,从这个层面来看,金融约束也在对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运行发挥规范作用。

三、金融约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政策建议

(一)削弱金融约束的影响力

我们在上文的叙述中已经指出金融约束更像是一种过渡政策,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深化,经济主体受到了金融约束越来越多的“绑缚”,金融约束的副作用就开始显现。我们在2013年出现的钱荒,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国家对企业金融行为的大包大揽,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金融改革阻力重而这些有进一步激化了银行信贷投资的偏差性行为,使得国有经济中政府项目、产能过剩项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资金,而代表着新技术、新生产力的创新性企业被视为风险高低,最终成为投资洼地,让整个国家的经济运程都受到了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撬动利率这一杠杆,消除金融约束的弊端。让经济主体在理性的道路上安排投资和融资项目。第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定价基准,供市场双方参考,稳定市场。第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为利率的市场化提供坚实的支撑,三是积极的培育多样化的经济主体,让他们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不再依靠外部的金融约束强制经济行为的发生。

(二)完善金融监督管制体系

随着市场的全面放开,各个金融主体的涌入,市场经济最终会走向法治经济。所以,国内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实施方案,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经济活动,让各项经济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与法律配套的监督体系也要同步运行,推促法律的独立化,让金融活动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形成管控-监督-考核一体化的链条,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国家健康的金融秩序。政府在法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逐渐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监管人到服务者的转变,更利于社会监督机制的进入,也能让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交流合作站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再有,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强调主观化向客观化的转变,让人治真正走向法治。

(三)建立并细化资本市场体系

中国的金融市场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以此可见,政治性仍在金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需要构建在和谐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框架下,以资本市场为基础,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以民间金融为参与者的现代金融体系。让市场上一切应该发挥作用的资源归于本位,不仅有较大的空间发挥,还能对资源的基础配置、资本市场的结构、甚至是国有金融的改革发生或微观、或宏观的作用。除此以外,需要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它们会和商业银行构成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让非国有企业能够因此而得到帮助,改变金融市场“二等公民”的现状。还有扩大股票市场的规模、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设、稳步推行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市场的发展,都是在扩大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也是在加快更多金融产品创新的速率。

(四)金融服务需要“走出去”和“迎进来”

经济的发展早已不是以国为单位了,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让企业必须全力应对经济形势,同时顺应新的经济形态的特征。我国现代金融市场地建立起步比较晚,无论是机构的设立还是市场的完善,都比较滞后。所以和国际接轨时,会处于一种天然的弱势地位。因此,要想真正地实现贸易自由化,金融约束就要加强对口支持的力度。让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人才“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国外的金融工作,从现金的国际经验中汲取营养,帮助我们在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的完善。同时,也欢迎国际上著名的企业进入中国,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同时,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近距离样本,由此不仅降低了金融学习的成本,还提高了金融产出的效率。

四、结语

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累积的大量国民财富又因为金融体系不完善,找不到安全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只能存放在银行中。这就使得金融配置不科学的情况一直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想要获得融资或进行研发投资,外部环境的确并不“友好”。国有企业则享受着“软约束”的“优待”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所以,逐渐开放资本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完善各项监管职能,才是金融约束之后的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猜你喜欢
约束融资金融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融资
融资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