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思想政治课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初探

2019-12-19 01:07
时代人物 2019年36期
关键词:党校党员干部文明

陈 莉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十分依赖党员干部等发挥标杆作用,因此党校必须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责任,先培养意搭配有号召力、有行动力和高认知水平的党员干部,以其为中间节点,为进一步向全社会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做好充足准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速发展。

一、全面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党校思想政治课深化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基本目标

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尝试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不断酝酿、完善并确立的,即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内容,也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党员干部需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而党校则需要完整地解析和传授生态文明思想,在面向党员干部的教育中至少应实现三个基本目标,一是使党员干部正确且完整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并引导其自觉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二是培养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所需的优秀专职干部,使其在专项领域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三是促进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普及,使党员干部能够更有效地带动人民群众的思想发展与进步。

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八大丰富内涵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依据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依附于自然界而存在和生活”,人在维持生存的过程中必然与自然产生持续的交换,所以他也将自然视为人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身体。习近平结合中国发展的现实和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细化解释,提出了八点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即: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树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建设魅力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一项具体任务。具体来看,从现实角度来看其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有效回应社会主体新的生态诉求,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并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从中国现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早期经济粗放化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对人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人民期望改善生态以获得更良好的生活环境。

迎合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多次提到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其中也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人民对于美丽中国发展、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往。

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习近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出了生态保护和恢复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中资源稳定供给的基本条件,也是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方向下的国家治理的必然需要,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会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及实践贡献

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并未明确生态保护的价值和生态幸福的本质内涵,而习近平则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学习和认识,深入解释并发展了该理论。

从实践层面上看,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还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实践贡献:第一,较为完善地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他列举了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指出这一客观状况下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文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必要之义;第二,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他认为生态文明不仅是达成环境与生态恢复等单一结果,最终还要形成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会体系、制度体系等;第三,对中短期内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方法进行了谋划,其提出应首先设计生态文明总体建设体系,再逐步构建与政治制度、法治体系相融合的生态文明制度。

党校思想政治课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兴则文明兴,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明发展与存续的基本条件。习近平结合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也结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指出,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形成于生态良好的地区,人类发展中也有许多因忽视生态而导致文明衰亡的案例。所以他认为,要从文明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人保护和恢复生态的积极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应当有对自然价值的认同感,以及推动二者共生的意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应再将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割裂开来,而是要将生态制度融入到新时代社会制度中,构建有助于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良好制度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条件可持续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在《之江新语》发表评论文章,特别探讨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即生态本身的良好发展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包括了美好家园所需的良好自然与生态环境。这实际上解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针的契合性,也说明了党员干部坚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立足本职,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三类型”党员干部

培养“航标灯”型干部。党员干部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早期实践中承担起示范和号召作用,必须保证此类干部充分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自身言行来指引基层党员、群众正确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培养“实干家”型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许多基础性的发展和建设工作必须由同时具备较高思想认识和较高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干部来领导,以此来保证生态文明基础发展和建设的方向正确、成果理想。

培养“护法者”型干部。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逐步国家治理制度、法治体系相融合,这需要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干部来承担生态文明法治化发展的责任,因此党校在针对检查、司法、监察等部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要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使其有效承担其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责任,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早期建设和发展中的坚定“护法者”,充分强化全国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强化宣传和普及力度,使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前文分析中提到以“航标灯”型干部来引导人民群众神态文明认识的发挥在那,党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对偏小。对此,建议党校加强三类工作来推动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发展:第一,充分发挥党校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构建多级培训教育模式,将校内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党员干部队伍拓展到更广泛的群众群体中去,通过党校校内教育成果带动生态文明社会化教育成果的发展;第二,充分发挥党校理论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鼓励党校教师主动到基层部门、社区组织和开展宣讲活动,通过设计更通俗的宣讲内容、组织形式新颖的交流学习活动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第三,深入挖掘党校的理论转化能力,在地方党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结合地方发展实情,运用理论武装教研、科研队伍,研判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生态文明发展相关的决策建议,比如群众教育方面的决策,以此改善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效果。

党校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早期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自主加强学习,同时做好对特色功能型干部的培养,并从党校职能定位和能力优势出发进一步做好宣传与普及工作,以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猜你喜欢
党校党员干部文明
党员干部新书架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请文明演绎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漫说文明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对不文明说“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