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琴
(中共习水县委党校,贵州 习水 564600)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性,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调整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我县结合县情实际,审时度势,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六个一”工程,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生态畜牧业、古树茶、中药材、果蔬、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绘织了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画卷。
2.精心绘制“四张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产业扶贫安排部署,利用春耕生产有利时机,精心绘制农业产业“规划图、作战图、市场图、保障图”四张图,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切实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3.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干群协商定产业;二是学用结合强培训;三是创新形式助增收;四是政策倾斜保稳定。
4.“五个到村到户到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产业规划项目到村到户到人;二是春耕物资配备到村到户到人;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到村到户到人;四是产销衔接机制到村到户到人;五是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到村到户到人。
5.遥感监测助力习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业产业遥感影像,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县范围内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分布情况,全面反映和验证、核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分布和成效,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结构大调整推进特色产业优势大发展,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6.掀起农村经济“产业革命”新高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推动红粮、麻羊、生猪、蔬菜、肉牛、家禽和林业后续产业全覆盖,以雷厉风行的姿态掀起习水农村经济“产业革命”的新高潮。
1.对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苦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部分镇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急于求成,缺乏长远规划,难以形成和把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长远目标和重点。
2.结构调整亦步亦趋。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正确的引导加上信息滞后,部分地区结构调整的趋同现象比较突出。
3.对中介服务重视不够。产前服务明显滞后;产中服务兴起缓慢;产后服务相对滞后,已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
4.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不遵循市场规律,行政干预较多,低水平的“滥调”、数字上的“空调”和农民要求上的“强调”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没有使农民增收,反而造成损失。
5.对入世的压力挑战认识不足。农业从业人员多,经营规模小,农民运用新技术成果的动力和能力运用不足。
1.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
2.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3.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加快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4.用经济手段调控和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要做好市场预测、技术辅导等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各乡镇的优势,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构,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旅则旅,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把握工作重点。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二是坚持市场引导;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四是坚持品质第一;五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结构调整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各地干部克服困难,有所作为。二是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关系。立足习水县实际,找准突破口,在3年内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必须紧紧围绕“生态园区、精品园区、绿色基地”开展,以“品牌、无公害”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效益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三是结构调整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农业的比较优势,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要通过改良品质、提高质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比较优势的新型产业产品,如有机红粮、辣椒、肉牛、黔北麻羊等系列农产品,要大力发展,增加总量,拓宽市场。四是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是着力扶持生产经营性龙头企业;二是要大力发展流通环节、服务环节的中介组织和批发市场。
3.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一是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先支持农业企业在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二是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及其他扶持资金等,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产业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实现习水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布局要全域规划,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层次分明,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形成立体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按照“符合资源条件、尊重市场规律,符合市场需求、尊重市场规则”来进行农业产业发展全域规划;要全面探索,形成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和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利益为中心,按照“一长两短、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思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壮大产业,切实解决群众持续增收问题。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长期任务。习水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举全县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突破“三农”发展站在了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为乡村振兴凝聚起新合力、注入新动力,书写习水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新篇章,把习水建成黔川渝结合部县域旅居中心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