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琳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阿妹戚托”是新婚姑娘即将出嫁前,新娘亲朋好友相聚共舞的舞蹈,通过此舞蹈向即将出嫁的姑娘传达深深的祝福之意,同时也教导新娘到夫家以后,要学会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邻里,要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阿妹戚托”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这里山高、坡陡、谷深,使三宝乡人民长期生活在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层峦叠嶂之中,保证了“阿妹戚托”的传统性。也正因此, 尽管“阿妹戚托”受到了现如今新媒体飞速普及,交通快捷便利,旅游 业高速发展等快节奏时代带来的冲击,面临着一定的危险,但“阿妹 戚托”仍得以保留下传统的表演形式。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以往对“阿 妹戚托”的研究甚少,此类文章仅限于探讨其历史来源与保护传承问 题,而没有从其舞蹈风格特征出发,探讨其艺术特征。尽管“阿妹戚 托”已经在多项赛事中获得奖项,在当地已颇具影响力,但是舞蹈界 对“阿妹戚托”的学术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支系众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等地。彝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他们从劳动与生活中提取灵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成为我国多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彝族支系众多,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都有着各自的舞蹈,这使彝族舞蹈的十分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勾勒出一抹重彩。
“阿妹戚托”是无音乐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意为“姑娘出嫁舞”,也称“跳脚舞”,是新婚姑娘即将出嫁前,新娘亲朋好友相聚共舞的舞蹈,通过此舞蹈向即将出嫁的姑娘传达深深的祝福之意,同时也教导新娘到夫家以后,要学会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邻里,要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欣欣向荣。关于“阿妹戚托”产生的时期,在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中都没有准确的记载。相传在几百年前,在云南的一富裕家庭里有两个待嫁的女儿,参加大女儿婚礼的父亲感到婚礼现场十分冷清,认为婚礼上就应该伴有舞蹈与歌声,现场理应要隆重热闹。于是父亲就召集了族人讨论,分工创编多段适用于婚礼的舞蹈,并且加入农事劳作中插秧、喂狗饭、踢鸡冠等趣事,最终将族人所一同编创的舞蹈串联起来,形成12组舞蹈动作。“跳脚舞”创作成型后,在二女儿出嫁的前一晚,寨中的亲朋好友都相约到他们家堂屋跳“跳脚舞”,通过舞蹈传达祝福之意,也使婚礼变得热闹隆重起来,从此“跳脚舞”便流行开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们的迁徙,“跳脚舞”流传到了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成为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彝语称之为“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曾亮相于各大大小小的舞台,虽演出次数不算多,还 曾渐之匿迹二十余载,但每次亮相于舞台,都赢得了在场观众的赞叹 与认可。但随着现代生活的高速发展,交通工具带来的便捷,以及“阿 妹戚托”的名声日渐远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以及旅游业 开发者,原始的“阿妹戚托”面临着现代社会带来的冲击,年轻的“阿 妹戚托”舞蹈者试图将现代演出元素加入到传统的表演形式中来,也 使“阿妹戚托”原始面貌面临被改变。
目前三宝乡“阿妹戚托”的传承人少之又少,且大部分年事已高,还有部分日夜都在操劳于农活、家务或者外出打工。虽说三宝学校已将“阿妹戚托”加入课堂,但学生们能够达到的完成度几乎都在于“形似而神不似”,缺少了老一辈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动律与韵味。
同时,经济也是影响传承人越来越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活中,传
承人们更多的是要考虑包括子女上学、日常生活开支等生计问题,他
们首先是要考虑的是生活保障,而非“阿妹戚托”的传承。因此,传统 的表演形式在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阿妹戚托”为女子群舞,人数由八人或者八人以上的偶数组成,人员的增减也以偶数计,舞蹈的场地不受限制,舞者拉手便可起舞。
“阿妹戚托”一共分为12节,每节按顺序用汉语翻译分别为:“插秧”、“翻脚板”、“钻脚尖”、“打脚板”、“男左女右”、“踢板壁”、“背合背”、“喂狗饭”、“踢鸡冠”、“鸭子浮水”、“跨三步”、“耍膝盖”。整个舞蹈主要通过舞者的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三个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现舞蹈的美感,“阿妹戚托”要求舞者配合默契,身体协调能力高,对节奏把握精准,动作干净利落。舞者脚下踏出的踢踏声或轻或重,节奏或慢或快,舞蹈以足传神,以足传情,极富视、听冲击力。“阿妹戚托”为三拍子节奏,节奏型工整,每一小节的动作都由基本动作与变换动作组成,基本动作共四组,变换动作每小节各有一组,每小节的动作都以右边为正面,一边结束后从反面重复一次,再接下 一小节,由此形成完整的“阿妹戚托”。
舞蹈“阿妹戚托”充分运用了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三个部分,
例如前点步、踏步、勾步、踢步、前吸撩腿等动作,完全凭借着“脚下功夫”完成。“阿妹戚托”的舞步简单明了,但变换多样、丰富细腻,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有着一定的难度与训练性,对舞者的身体协调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让动作变得清晰干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 将其舞蹈的主要动律很好的消化后,熟练地运用在舞蹈过程中。
1.“蹍”动律
当观看舞者整齐划一的跳“阿妹戚托”时,第一视觉便可清晰的看到舞者脚下的“蹍”动律,“蹍”动律的表现总得来说有两种,分别是“蹍转”与“踏蹍”。根据笔者的观察,“蹍转”动律多体现在主力腿,而“踏蹍”动律则是在动力腿上体现,两者在舞蹈中都不可或缺。“蹍转”动律多是主力腿在配合动腿完成其它动作时,以脚掌为轴心右蹍转而成,此动律在基础动作中便可清晰的看到,在变化动作中也是重要动律,变换动作“钻脚尖”也将此动律作为主要动作,但在这组动作中是用主力腿脚掌为轴心完成,此动律使舞蹈动作变得有动感。“踏蹍”动律是 动力腿先经过后踢再向前踏出,再以脚后跟为轴心向相反方向转动而完成,过程中会与地面发出轻快的响声,例如基础动作中的“右脚脚 尖朝左前,向左前方踏出小步,以右脚脚后跟为轴心,脚掌向右摆动,随后收回来”这一动作可清晰的感受到“踏蹍”动律,而这一基础动作 也会在每一小节重复出现,据视频资料中的讲解人所说,该动作是“阿妹戚托”中的重要动作。
2.“颤”动律
在“阿妹戚托”舞蹈过程中,动力腿在完成动作时,主力腿的脚腕与膝盖相配合的颤动律是难点之一,也是一直贯穿其中的主要动律之一。其颤动律频率适中、幅度偏小,是根据舞蹈动作所作出的配合,松弛自然,仿佛像是“阿妹戚托”的老一辈传承人在多年的舞蹈过程中,自然而然配合加入的动律,刻意做反而没有了原本的味道。由于“阿妹戚托”舞蹈动作几乎都是在单腿重心上或是在两只腿重心转之间完成,这一动律也成为舞者动作能否协调、跳的是否有韵味的要点与评判标准之一,其贯穿于包括基本动作的整12小节,是“阿妹戚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摆”动律
“摆”动律在“阿妹戚托”舞蹈中占有一定地位,舞者动力腿保持直 腿控制于45°,或脚尖垂直于地面吸至90°以及直腿拍打地面的状态等,通过胯的开、合而形成出“摆”动律。变换动作“鸭子浮水”与“耍膝盖” 则是此动律代表动作,在完成“摆”动律时,主力腿配以“蹍”动律,舞者的腰部也会出现“拧”的状态,对舞者的腹背肌能力与髋关节的控制能力有着极强的训练价值。在以上动律中,“摆”动律则是幅度最大的,加深了“阿妹戚托”舞蹈动作的幅度变化,使整体的舞蹈动态加入摆动感。这三种动律在“阿妹戚托”舞蹈动作中会有重叠的时候,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后才可达到最终理想效果。
“阿妹戚托”的服饰颇具特色,无论是从纹路到配色,还是从缝制到如何穿戴,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有考究,把彝族女性贤惠聪颖与心灵手巧的一面完整的展露出来。“阿妹戚托”的服饰配色是以蓝、黑、白三色为主,加以用鲜艳的细线缝制的花边图样,女性再配以小巧的配饰与别具一格的头饰,整体色彩丰富、款式新颖,搭配起来给人一种干净舒适的视觉效果。
“阿妹戚托”男舞者身着以白色为主调的条纹无袖短款对襟上衣与以黑色为主的九分阔腿裤,再配以翠绿色与朱红色缝制的花边以及简易款的口袋为装饰,整套服装简单又精致,穿在舞者身上,有着提高精气神的效果。
“阿妹戚托”女舞者的服饰别具一格,让人一眼难忘。她们身着以蓝色为主的斜襟上衣与纯黑色的小脚裤,其上衣长度达于膝盖上方,衣襟与袖口都用明亮的颜色缝制了流线花纹为装饰,具有层次感。腰间系着四指宽的彩色腰带后,还配以黑色为主带有花边的围裙,色彩鲜明、丰富,且搭配十分协调。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妹戚托”舞蹈中,扮演新娘色的舞者是身着以黑色为主的“嫁衣”,并用绿色作搭配,与大众熟知的大红色嫁衣截然不同。
“阿妹戚托”服饰中的亮点则是女舞者的头饰,是这套服饰的特点所在。女舞者把彩色枕巾折成五指宽绕在头上,大约缠绕 5-6 层,每层皆为不同的颜色,并用一指宽的细绳做固定,再用四指宽的长白布或蓝布包在最外面,最终呈现出圆盘状。又因其丰富的色彩、意想不到的用料以及别样的款式吸引着观众的眼光,虽然其头饰体积大,却不显笨重,是“阿妹戚托”的风格特征之一,是其民族服饰的代表。
无乐伴奏是传统民间舞蹈起源时的一种原生状态,体现着人类单纯借助肢体语言进行自我表达的本能性。“阿妹戚托”是一种无乐伴奏的舞蹈,舞蹈以脚为主要载体,借助脚板与地面接触发出的声音进行表达的表现形式,舞者脚下踏出的踢踏声或轻或重,节奏或慢或快,因舞蹈动作的变化而变化,踏地为节,且一直保持着节奏的工整性。
此外,所有舞者相互配合默契、整齐划一的步伐使其发出的声音也颇
具气势,并清晰悦耳,达到了“以足传神,以足传情”的效果。这种表 达方式将彝族人民的婚俗文化和日常习俗外化于肢体上,用最为原始、常见的声音与节奏,带动了整个舞蹈的情绪,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也成为贵州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的主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阿妹戚托”来源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舞蹈用12小节带有不同祝福与寓意的脚下动作,以足传神,以足传情,表达对待嫁的姑娘的祝福之意以及成婚后的诸事嘱咐,是贵州彝族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舞蹈从始至终贯穿着颤动律,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且具有训练价值,是值得被大众熟知的民族民间舞蹈。
“阿妹戚托”原本并无音乐伴奏,但是为了普及和宣传,被旅游文化所同化和被政府改造,并且将其当作传统来进行传播,而事实上很多动作已经被删减或改造,还被赋予伴奏曲,这样的方式对舞蹈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倘若没有深入到三宝乡境内,便很难接触到“阿妹戚托”舞蹈的原生状态。我们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以适应当下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同时,应该坚持保护传统舞蹈文化,保留其原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