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
(周口联营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周口 466000)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随着国家政策进一步的支持,中职教育也在迅猛发展。但值得反思的是,培养技术性人才并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项谋生的本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境地,存在的主要问题:音乐教学设施、冷清的教学氛围、过时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重视程度低等,这些问题都与国家要求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相矛盾,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究其原因,学生和整个教育大环境只关注如何学得一门技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个人人文素养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动。针对以上的现象和分析,笔者将根据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音乐素质作一些分析和建议。
当前中职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是非常缺乏的,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中职音乐教材”进行搜索,能搜索到的音乐教材仅有以下几种:上海音乐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艺术欣赏·音乐(试用本)》;暨南大学于2015年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音乐》;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音乐欣赏》;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公共艺术·音乐》。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一些中职学校的走访调查中也发现,缺乏合适的教材是音乐老师教学中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有些学校自编校本教材,但质量堪忧;有些老师则是自行选取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有些教材存在“学科本位”的倾向。以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为例,其各单元标题有:“音乐”“音乐基础知识”“红色经典歌曲”“中国民歌”“通俗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影视音乐”“校园歌曲”“乐器”“拓展”。不难看出,教材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编排,缺乏对音乐人文性、综合性和情感性的呈现与解读。
中职音乐教材既要以学科逻辑为依据,也以学生发展逻辑为依据。内容既包括音乐知识内容,也包括学生的活动、练习、方法、评价、技术手段等过程性内容,还要对音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取舍、重组、编排。
中职音乐教材重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在内容设计上从素养或能力的培养出发,以螺旋式编排,同一能力或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音乐内容中不断出现,逐渐深化,逐渐提升水平。
教材的编写结构和形式需突破“知识本位”的传统。如知识呈现以“综合单元主题”的形式来进行,每单元可以尝试用“问题情景导入模式”进行开篇,大力发展交互式、立体式的电子教科书,教科书要加入思维导图和列书目等结构模块。
纸质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具有固有化、平面化、简洁化的特点,而音乐则是流动的、立体的、丰富的文化现象,单纯的纸面上的文字显然不能满足音乐学习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书本上固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立体化和全面化的拓展。这种拓展包括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的解读;同一个音乐在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媒介下的多元化呈现,具体的运用方式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打包,提供相应的网址或音频、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附在教材后面,供师生扫描获取资源。
电子课本不是简单地将纸质课本扫描后呈现于电子设备中,而是将平面化、死板的纸质教材变成立体多维的“活”的叙事性文本,它具有生动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生动性具体体现在视觉效果上,可以将图像进行多维化展示,使音乐意境的营造具有立体化的铺陈效果;在文字的展开上,可以进行动态化的处理;在音乐的呈现上,可以用音频配合立体化的图像,也可以播放视频,并且对声音做高质量的音效处理。音乐电子课本的交互性设计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乐或知识点的即时性补充出现,即当课本介绍到某一音乐或涉及到某个概念需重点解析时,可通过“标签”“超链接”的方式将其连接到相应的网页或资源库,学生点击即可跃出。交互性的第二个方面是音乐活动、练习的线上操作模式,学生在网上做了练习后能及时得到反馈,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和练习,又能保证教学的公平性。交互性的第三个方面指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及时提出与讨论,活动或练习进行后的相互评价等。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便捷的获得模式,但诉诸新媒体的教材建设则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必要的补充,建立教材网络资源库。这样巨大的工程,仅由某一个出版社组织实施可能难以实现,但如果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各指定出版社,协调全国各地音乐学者、音乐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等的力量,共同建立一个全国共享的音乐网络博物馆,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造福大众的事业。比如在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方面,现在很多大学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上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可以考虑打通中职与大学之间的屏障,实现大数据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让音乐教学与学生实践、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狭隘的课堂教学为广阔的生活舞台,最终更大的激起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是音乐教育者长期而漫长的任务。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要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学生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