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琪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兴华小学,河北 邯郸 056000)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可能是教师教的很多,而学生收获的却非常少。然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指导教师,当学生对于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思考以及探究,因此,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善于将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连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就是在身边的,并且让其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及其重要性。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二者关系的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周小雨早晨吃完饭后,他妈妈让他给爷爷送一壶茶水去,他骑车出发时正好是8:00整,骑完一段上坡路,周小雨一看表正好是8:30,骑上坡路时每分钟行120米,接下来全是下坡路,当他到达爷爷家时正好8:50,骑下坡路时每分钟行180米,问题:(1)他上坡路行了多少米?(2)他骑下坡路行了多少米?(3)他家离爷爷家有多远?(李小斌是本班一个学生的名字),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另外,要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当中获得的。因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们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对“好胜”之心的把握上,通过运用巧妙的手段,让学生在一种“争强好胜”的情况下把所需要的知识掌握住。
由于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其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教科书的内容有的可以做成动画或课件,有的可以师生一起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其二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是学习成为愉快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实生活问题。充分挖掘、利用“一个班的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增强对地方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史有用的、有趣的。其三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找规律中,把圆、正方形、三角形图片各二个有规律摆放的过程中,体验有规律摆放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图形排列中稍复杂的规律。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往往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无情地淹没,使他们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扼杀和抑制。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练习时,要注意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把个体的活动变为全班学生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器官都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注意力保持持久。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是人所共知的。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心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之火,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只有教师能持之以恒,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眼睛要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同时,教师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总之,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必须做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有利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有趣的模式,来达到教学优化的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在课外的话,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度,不要抹杀小朋友学习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