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秀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四川 成都 610061)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生命、给社会带来什么?……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问题。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时代最根本的教育命题催促我们反思教育的现状,“被重重围困的教育渐渐迷失了真面目,这是本真的迷失,源头的迷失。”教育反躬自省:返本归源,教育即人,教育即生命,这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教学应向着培养人、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回归。正如北京李希贵校长所言: “我们学校的老师不是教课的,我们是教人的。”
“教课”与“教人”,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观。从教课到教人,这是让教育向核心素养回归,向人的本质的回归。我们的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载体,而是个性独立、生命抒展、灵魂生长、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教育承担着培养人的大任。“现代教育要培养出具备优秀素养的、能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而语文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的精神与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的教育。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在学会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会成人。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有人认为该学科素养即理解、运用、思维、审美这几个方面,处处只扣学科。我认为认识不能太过片面,不能只强调学科素养的科目性,割裂学科与整体的人的关系,不把学科与整体的人结合起来。虽为学科素养,但是却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相辅相成,这几种学科素养的养成,用林高明先生的话来说,即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思维力、生命力、学习力、合作力、创造力、审美力。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中去张扬个性,感受成长。
比如我在教学《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兰亭集序》《赤壁赋》时,导入新课用未来课堂设施制作课件,上课时展示了各种富有特色的秋,各种意蕴的荷塘,还有海子、海明威等等人的命运,多媒体下的范读,学生的朗读等,让他们感受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对人的心境的影响,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体验。我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提出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讨论,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学生士气高涨。这里有听,有说,有读,有思,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审美力。
以下是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写出的《荷塘月色》《兰亭集序》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总结的文中情与景,情与理的关系及抒情散文的艺术特征:
一、各篇文章结构或情感变化过程:
《荷塘月色》:不宁静(淡淡的哀愁)——宁静(淡淡的喜悦)——不宁静(淡淡的哀愁)。
《故都的秋》:总(清、静、悲凉)——分(秋院、秋槐、秋雨、秋蝉)——总(清、静、悲凉)。
《兰亭集序》: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人)——痛(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欢乐易逝)——悲(古人之兴感、今人之虚诞、后人为同调)。
《赤壁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悲(功业易逝、生命有限、个体渺小、人生短暂)——乐(以不变应万变,心里释然)。
二、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情与理结合。
通过比较,发现不管是现当代散文还是古代散文,这里的几篇文章在情感变化上都有相似之处;表现在技法上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真可谓在写作技巧上古今是贯通的。
三、惊喜收获。古代三篇山水游记散文行文思路一致。本次阅读的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行文思路上三位大师不谋而合,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先记叙游览的情况,再进行抒情或发表感叹或引发议论,并且《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在记游和生发的感叹上都惊人的相似。两篇文章记叙的情况都可概括为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以“信可乐也”,“于是饮酒乐甚”;在快乐之时浮想联翩,感慨连连:《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痛感“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欢乐易逝”,悲叹“古人之兴感、今人之虚诞、后人为同调”;文章景与情,情与理都如出一辙,极为相似。
他们感叹作品,感叹人生:通过资料了解到了散文的特征及文章体现的主题及情感的原因:“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的荷塘总是朦胧的,忧愁与喜悦是相伴相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因为他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景色都是“朦胧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却如此“清、静、悲凉”,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表现内心罢了。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也是“静止如水的文学”。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所以,写作就是写心。
开放的课堂和积极的引导激发了学生们的文字创造力,学生写苏轼:
你游山玩水,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回望这起起伏伏的一生,你感叹自己人生的变化无常。但你早已把红尘看破,心知过去已无法改变,着眼于当下的生活才是你年迈之时的情感重心。你在经历了一生如此之多的变数、尝尽人生冷暖后,最终你还是选择化作东坡的一撮沙土,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你一生始终向往的自然,在天地间留下你洁身自好、乐观积极的人生品格。你的节操,你的诗词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与传唱。(摘自《永远的苏轼》一学生)
这样的语文课之后,谁还能说他们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上没有收获呢?
教育教学是一门没有止境的学问,唯有不断地更新思想,探索方法,与时俱进,才能让课堂散发出活力,让学生素养真正地得到培养。愿我们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成熟;在语文学习中张扬个性,体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