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荣
(贵州省望谟县乐旺镇蛮结小学,贵州 望谟 55230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其做到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实践证明,数学有些知识内容不但也需要像语文一样去记忆、理解、巩固,还要求能自如灵活地去运用,把它们套在计算题、应用题以及一些画图、统计的实践中。比如概念、公式、单位换算、乘法口诀等等。这些基础概念性的知识与公式、口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保障。当然,我们知道小学生都是6-12岁的孩子,让他们对这些概念死记硬背,效果不好不说,肯定还会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遵循他们活泼好玩的天性,把一些概念、公式、单位等,融入到一些故事中,或者编成顺口溜,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活泼、有趣的顺口溜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促进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当讲到新的知识、概念等,就需要引导学生重新温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寻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有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故意设置“路障”,以供学生讨论、思考、鉴别和判断,然后让学生跳一跳越“路障”,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很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将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进行复习,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然而,铺路不能仅仅是眼前的,必须把眼光放远,不能明天要用,今天才铺路。教师要在拿到教科书后,要总体浏览知识体系,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关系,使之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达到前呼后应的效果。
以往教师在教课前,只知道是要备课的,不重视学生的预习,也不会每节新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就是偶然安排了预习的内容,在课上也不检查,不询问,导致预习没有效果,学生不但不会科学、有效的预习,甚至没有认识到预习对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新课标下,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前,我就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是因数与倍数?12÷2=6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有了这样预习的基础,他们既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性概念有更好地理解,对于实践性的练习题也能进行自主思考。对于不会的、不懂的,要么他们更加注意听讲,要么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及时问教师或同学。通过这样认真、有效的预习,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就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这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学生综合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提升,都是有效的、积极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数学概念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强化,巩固训练。“一轮”教学是难以巩固生根的,这就需要在每节、每单元、每章节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炼所学的知识重点、难点,把难点重点知识串联起来,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再进行一次强化训练和识记,特别是通过做一些重要的题型,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数学中有些概念和知识甚至贯穿整个小学教材,时常地重复出现,不断地循环往复。因此,反复强化法,可以使学生对重要的概念、技巧和方法的应用产生一种惯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也不光是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数学的逻辑性虽然非常强,也很深奥,需要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进行思考。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最怕遇到两种学生,一种是遇到问题就躲,或者惯性运用最熟悉的解题方法;一种是遇到问题死钻牛角尖,不会拐弯。显然,这两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是出力不出成绩的类型。有了这样的先例,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吸取教育,对难解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思考、解决,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又能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所不同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解题思路,问问他们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更多的思考角度。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而要为他们能另辟蹊径的思考方法表示赞扬和鼓励。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敢于多角度地思考,多方法的解题,从而培养他们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学生成绩的提高。作为数学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