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华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南台中心学校,江西 南昌 331700)
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与传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脚步也在不断前进,国学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本着这一目标,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小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小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浓缩,汇集了中华人民优秀的传统与精神,是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教育对学生德行的培养不断加深,学校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国学经典中的众多优秀作品,是弘扬传统文化、歌颂高尚情操、传达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例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教导学生虚心受教,以谦虚的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是对学生平时生活习惯做出了标准的示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在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学会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将会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各方都在呼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唤醒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与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探索,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2]。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生活的国家的认识与了解,激发了内心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并将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传统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和习惯,从根本上转变了对传统文化枯燥、晦涩的理解,使得优秀的国学作品重现生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事业的发展代表着国力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民族要传承和进步,就必须追根溯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反复诵读,形成根植于内心的文化底蕴。通过经典诵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形成优雅、规范的举止和卓越、非凡的气质。
国学经典诵读实践要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要注重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安静、愉悦的阅读诵读氛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学生可以将充分将精神投入到对传统文学的了解及探索当中,贴近与传统文学的距离。另外,在课堂环境的布置上,教师可有意运用一些具备传统元素的小设计,如国画、古诗词等,也可将国学经典中的名言名句在教室进行张贴,通过环境的打造,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国学、爱上国学的机会[3]。
国学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并非只能以诵读国学经典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以国学文化为题材,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与国学的相关故事作文竞赛、国学故事新讲,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了解国学经典。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社会上的一些国学展示活动、参观国学经典主题展览、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民间艺术展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国学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优秀的国学作品往往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生僻字较多,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要读通文章,理解其中含义,难度较大。因此在诵读期间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诵读指导工作,带领学生逐句进行诵读,老师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并对其内涵进行讲解,在诵读完成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翻译,同时分析其传递的信息,表达的内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国学经典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其中的优秀思想内容,在诵读中鼓励学生将这些优秀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在国学诵读中提升修养与行为习惯[4]。
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精神得以传承,正是因为它有文化的积淀。国学经典诵读正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几千年来浓缩下来的文化精髓,包含着古代先贤用尽毕生所追求的人生真谛,也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国学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吸收优秀的国学知识,更是要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优秀的文化精髓中吸取精华、化为己用。因此,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高尚品质,建立健全人格都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