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媛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柏拉图城邦的正义关键就在于教育。他的教育目的比较直接,就是要使得城邦居民各司其职。柏拉图的正义观贯穿着整个理想城邦,在正义之下主要是通过音乐和体育来培养城邦的臣民,他主张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并在音乐和体育教育中协调培养出城邦的真正需要的卫士。另外,他设立了一系列的教育方式,一层层地挑选人才,挑选出具备最高的天资,即具备成为哲学家的资质的人来教育,为的就是找到能胜任城邦的统治者,即书中所说的“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需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在《理想国》中看到,柏拉图十分注重教育,甚至还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他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城邦的前提和维护城邦的途径,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城邦的居民培养为符合“正义”原则。因此,他在民众中根据年龄的不同层次分配不同的阶段式教育,培养适合他们在城邦中的职位,即城邦守护者和劳动者,为城邦的发展奠定坚实和谐的群众基础。当然,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还是要培养哲学王,只有具备最高哲学素养的人才能够胜任城邦统治者的职责,于是他构建了一个培养统治者和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在这种体系中,这两种人经过挑选并使他们接受系统教育,赋予他们特权,将他们培养成为这个城邦的精英人才。而这些精英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才能够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政治应该是由最优秀的哲学家来当城邦的统治者。
1.音乐和体育教育。柏拉图把教育主要分为音乐和体育教育两部分。柏拉图十分注重音乐教育,并认为“节奏和音调最善干潜人灵魂的内部,最有能力感染它,给它带来高雅,并使人变得高雅”,而这也是培养符合“正义”原则的理想国臣民的一个必要条件。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声音、节奏、文学诗歌等,来训练臣民内在的和谐。但这里的诗歌必须通过严格审查才能被用来教育,比如说“把一切涉及恐怖和吓人的词汇删除”,因为它可能会使城邦的卫士变得更温和、更软弱,这就达不到保卫城邦的标准;又或是“合理地把那些有名人物的悲叹删除”,因为悲叹同样会使人软弱。音乐教育的目的更多是在于培养对美的追求,但“随着音乐教育,年轻人必须接受体育锻炼”。
在城邦当中,每一个臣民都必须从小开始就进行严格的训练,而这一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力量,培养受训者的体魄,来应对非常局面。当然,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没有协调,它就会变得胆怯,或野蛮”。比如那些只从事体育的人,这些人大多会变得非常粗犷,超过应有的程度,另一种只从事音乐的人,则变得非常柔弱,也超过了对他们有利的程度。因此,城邦的卫士必须具备这两种本质教育,并将它们培养得比较平衡。
2.阶段式教育。柏拉图的教育则主要是按年龄划分的阶段式教育,并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使得教育对象逐渐去粗存精的过程。从儿童刚出生时,便开始筛选。一些有缺陷的、体弱的孩子便遭到抛弃,剩下的为了培养他们共同的德性,会让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按相同的规则,玩同样的游戏,从小就开始驯化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向善。当所有学生在十岁到二十岁时,他们又接受相同的音乐教育和体育训练。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欣赏美的能力,并接受美好音乐的熏陶,使人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同样不可忽视对青年人的体能训练,增强体魄是作为守护城邦而言是最基本的功课,要求青少年要有一个强壮和协调性好的身体。到二十岁时,就去挑选其中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需要学习其他科目来增长知识和学问,尤其是数学。有天资的人到三十岁就可以接受辩证法的教育,五年以后可以担任一般的职务,其后再经历实践考验。到了五十岁之后的品学兼优者,哲学王也就这样诞生了,他会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就一个城邦的正义而言,维持一个城邦的正义就是要求每个人各司其职。被统治者必须保护城邦,统治者必须领导好城邦。
1.被统治者守护城邦。在柏拉图理想的城邦当中,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得到满足的,“每一种专长为我们提供某种专有利益 ”,即每个居民都需要粮食、住房和衣服,那么,与其相对应的就需要有农民、瓦匠和裁缝,以及木匠或其他对于生存需要有益的职业的人,这样才能维持一个城邦的基本运行。那么问题接踵而至:一个人是身兼多项技艺还是专门从事一项技艺更合适城邦的发展。回答当然是:“做事人有必要紧紧跟随要做的事情,而不把它当作副业”,“这样一来,每项产品就会出得更多,更好,更容易,当一个人能凭自己的特长,抓住时机,不用为其他事情忙碌,只做一件事”。柏拉图认为,让一个人从事多方面事业相比起来,个人专门从事一项事业术业有专攻更适合城邦的发展。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不同,每个人找到的工作也会有差别。当我们每个人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专心工作,就会对城邦的发展做出贡献。
2.哲学王领导城邦。城邦还需要一个正义的领导者。《理想国》中,忒拉绪马霍斯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他觉得统治者是为自己的利益制定法律,用正义的旗帜为自己谋利益。对于这种看法,苏格拉底反驳道:“一个处在领导地位上的人,根据领导者的本质,考虑或颁发命令,根本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被他领导的人,他凭领导专长发挥自己的作用,眼前看到的是对方,对方的利益和应有处境,他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这里说的领导者,就表明正义绝不是强者的利益。但也不要走进一个误区,不能说作为统治者就不能获取利益。因为“统治者”也是城邦里的一个职位,是一项专长,只要是专长,那么在此工作的人就必须为他服务的对象尽最大的能力,统治者就需要为他的臣民考虑,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城邦和居民谋福祉,同时也获取专有的报酬。所以,本质上的正义,就是为被统治的对象考虑。
在谈到个人的正义时,柏拉图首先对人的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重区分。理性,它控制思想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是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激情控制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身体趋乐避苦的倾向,但是,激情和欲望是可朽的,激情高于欲望,欲望是指肉体的欲望。
当索福克勒斯被问及这方面时,他回答道:“逃脱了那事,本人真感到万幸,就好像逃脱了一个粗暴的主人。”索福克勒斯将欲望比作一个粗暴的主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想要过理性的生活,就必须要摆脱这种欲望的生活,要有节制。柏拉图说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当理性原则支配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治身体,当欲望支配灵魂时,身体反常地破坏灵魂。他还把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对应,理性对应智慧,激情对应于勇敢,欲望对应于节制。他指出,欲望的生活是暂时的,理性的生活才是永恒的。他对灵魂的三重区分旨在强调灵魂在本性上高于身体的原则,即灵魂在未与身体结合之前,包含着天赋知识,在附着于身体之后,由于受到尘世的阻碍,忘记了过去在理念世界的知识,只有经过适合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柏拉图把他的灵魂回忆说等同于灵魂的净化,强调智力训练和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当人的这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种品质各自发挥其作用,协调个人的生活,这就是属于个人的正义,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最后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做真正的事情,自己主宰自己。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了许多篇幅来谈论教育。他有讲述具体的每个阶段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科目,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学习一些德智体美的内容,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理论,对我们当代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次,他主张的使个人趋向正义,其实在目的就是要求加强人的理性。他要求人用理性控制欲望,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各色的欲望,我们的确需要加以节制,这是人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最后,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哲学王”来统治,才能把国家领导好。这也是对我们现在的政治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必须具备“哲学王”的特性,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