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云
(桂林市第五中学,广西 桂林 541000)
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仔细研读历史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在设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简单、笼统地概括为“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1.通过比较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策略,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深入理解福利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一种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更好地将新课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应将合作探究作为教学的着力点,通过营造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习,使他们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共享,达到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强化他们的合作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为主题的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环节,具体步骤为: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依据探究问题进行分工,制定明确的分组计划;各小组相互合作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在讨论中得出最终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各小组展示探究结果,解答教师和学生的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并完善研究报告,科学评价学生。这样一种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题式探究,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收集史料实证的能力,使其学会辩证地看地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使其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效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真正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设置多种形式的课堂问题,制造悬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例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袁世凯能够如愿以偿地当上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但是几年之后,为什么想做皇帝的美梦却无法实现?为什么路易·波拿巴就可以当上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呢?”在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自觉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有效问题,能够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历史新知,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情感体验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将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在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例如,在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节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绘声绘色的讲述方式,结合形象、生动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理解与记忆。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演绎夏、商、西周的政治形态,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之间进行对话,在心灵碰撞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建立并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能够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稳固的支撑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仅仅依据他们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其评价。除此之外,不拘泥于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评等,只有这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核心素养。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综合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踏踏实实做基层教学实践的探索者,推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