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献哲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二中学,河北 保定 072450)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默读有利于聚精会神的品味、揣摩、领略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
默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但审视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老师对阅读课堂中的“读”片面理解为“朗读”,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这种状况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老师用琅琅的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唯美的音画效果充溢着语文课堂,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的活动往往只是少数学优生参与,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学生思考问题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但说的只是对文章浅层次的理解。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缺乏“默读静思”的过程,因为部分教师认为默读会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沉闷,而选择朗读的方式课堂气氛会活跃,课堂也显得热闹。新课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因而部分教师片面地将“读”理解成了“朗读”,认为朗读在课文理解语感培养、情操陶冶等方面都可以代替默读教学,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学生默读能力薄弱,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阅读能力差,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设有3—5分钟的默读环节,要求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刚刚默读,教师便在旁讲默读要求、注意事项等,老师重复讲几遍之后,在教室内漫无目的地巡视,发现速度快的学生把课文粗略浏览完,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直接问学生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随即师生交流。甚至有部分老师觉得学生默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较差,浪费时间,等不了学生默读、思考,干脆牵着学生的鼻子直奔标准答案。教学中虽设置了默读环节,但老师把默读变成了速读,压缩了思考的时间,在关键处截断了学生的思维,默读环节成了“过场戏”。这种虚设的默读,严重侵蚀了学生静思默想、独立思考的时间,使默读缺乏实效性。
所谓默读,即不发声的阅读。由于此方式相对较为独立,故亦需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当然,也正是因其不出声的特点,故使得发音器官的活动环节被省略,而中间环节的省略也意味着学生的阅读速度将有一定的提升,且因过程的相对独立而更能使学生集中精力。
此方式亦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场所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生活中的部分人群,无论读书或看报,均能做到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忙。默读需注重方式方法,唯有在长期、有效的训练下,方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默读习惯,继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课标要求阅读的速度从小学高段每分钟300字提高到第四学段的500字。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默读能力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发展而成的。小学阶段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声“轻读”阶段;二是无声阶段。到了初中则要求学生更熟练地掌握默读的生理特点。即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辅助的多余动作。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默读速度要比借助“唇动”的默读速度快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逐步掌握这种技能。
默读和朗读是阅读文章的两项重要技能,是学生从事学习和工作的两项基本功。就文体而言,诗歌、韵文、抒情散文、剧本选场等多用朗读,而文字艰深的议论文、杂文、古文则多用默读。但有的课文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满怀的情感,但也需要默读来静静思考文章的寓意。例如,在教学宗璞的《紫萝藤瀑布》一文时,文章中作者对紫萝藤花的描写细腻而又有层次感,运用了教丰富奇妙的比喻、拟人修辞,可谓精彩传神。这部分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能读出紫藤萝花的繁盛,也能读出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当解读了十多年前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回忆后,作者的情感开始有了变化,而这部分就可以让学生默读静思:作者为什么会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为什么又会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通过默读从而产生静思,花和人一样,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反映着时代社会的兴衰。由花及人,感悟生命的真谛。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可灵活运用比较法,改变词序或进行句型变换,让学生作比较默读,可促使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如梁实秋的《鸟》一文中:“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改成另外一句:“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比例匀称,不多不少,那样的胖瘦合适。”在默读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对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描写和曹植的《洛神赋》对美女身材评价的典故,学生便能从中感受古朴典雅的语言特色。
总之,针对学生默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每一名语文教师必定要承担起重要职责,基于对学生默读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继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文学的桥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