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媛媛
(天津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天津 30022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疑问,才能由被动变成主动,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对问题把握不准,不知如何提问,问什么内容,或者更多的是不敢提问。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应该设法帮助学生培养起质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疑惑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质疑的兴趣。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例如一年级的数学书上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景图,结合6、7岁孩子的年龄特点,这些图意基本和可爱的小动物有关,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课堂中乐趣多多。
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在这样一个有疑问、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要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老师可以尝试这样的课堂:1.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或是练习课,教师都不必事无巨细地把所有问题都讲透,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得很全面,而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教师讲得越少,学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广。2.不必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了,失去对课堂的掌控,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应具备大教育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一堂课就能实现的。短期来看可能会影响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长期来看,课堂上精彩的质疑、释疑的讨论过程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3.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更应该用信任的目光,幽默的话语,亲切地肢体语言等去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善于质疑的勇气,从而逐步培养起喜欢质疑的好习惯。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1.预习中提问。在数学的学习中鼓励学习提前预习,但是预习不是单纯的指导这道题的结果,解题方法,是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思考这节课的问题是什么,教材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例如一年级下册在教授进退位加减法时,书上展现了多种解题的方法,100-18=?书上除了竖式还提供了口算拆数的方法,100-10=90,90-8=82;由此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拆数方法?大家开动脑筋,找到了多种方法,例如把100分成20和80,或分成98和2…….生生启发,开阔思路。
2.在学习中质疑。数学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中会经常产生新知旧知的融合,在此过程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一上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的时候开始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时候就有学生提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20以内的是一样的,只是数变大了,那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吗?新旧知识完美整合,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了百以内数的计算学习。
3.练习中继续质疑。一年级数学知识很简单,课上主要是以学习计算方法为主,内容相对单一,课后练习就出现了找规律这样的题,例如20+15=35,40+15=55,60+15=75计算后就有学生发现了规律,继而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结果每次多了20呢?多的20和哪个数有关系呢?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最后得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和和之间的关系。
质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要注重坚持不懈,使学生“常质疑”。但是这种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即可掌握得了的,都是要经过长期、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和掌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锲而不舍地把这项工作贯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让同学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更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善问”、“好问”,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学生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古人云:“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知。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质疑,是学生主动思考的体现,是生生互相启发的导线,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