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东芬
(新乡学院附属中学,河南 新乡 4530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因此,近年来我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和能力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如果把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把情感带入教和学的活动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巧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使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进而产生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古对今》这一课时,我利用同学们对动画片的熟知度,利用小猪佩奇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佩奇听说之后很想来中国古典文学博物馆中参观参观,可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我们大家来给佩奇当个小导游吧。佩奇的形象一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立即睁大了眼睛,眼神中透出渴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我继续利用这一情境进行生字学习,同学们通过教佩奇识字写字牢牢掌握了本课生字词语,完成了本课学习目标。
都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学过程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会因为失望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弱化,以至于逐渐消失,就好像一撮已被点燃的火苗,因缺乏氧气,随即熄灭掉一样。而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文本于一体,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声情并茂,活化了教材文本,活化了语文教学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把学生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驾驭情境,驱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同悲喜,共欢乐,使学生情感始终处于热烈的状态下。
在语文课堂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词语的理解,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出示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无需老师喋喋不休的旁征博引,学生就了然于心。如古诗《小池》教学中理解“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多媒体出示一张刚长出来得荷叶图片,学生立刻就明白这句诗句的意思了。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出了蜻蜓落在小荷上的动态画面,学生在轻松而又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着这一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体,老师要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多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要达到以上能力培养,光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很难达到。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多媒体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生活与语文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打电话》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听我利用信息化技术录制的两组学生打电话的视频,观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打电话的步骤和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白打电话语言要简洁明了、要用礼貌用语、要说清楚事情等。一段短短的打电话小视频,让学生有话说,有理辩,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避免了因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说教而给学生带来的听讲疲劳,多媒体的运用真的是一举多得。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的普及,单纯依靠教材传授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让信息技术充当学生的眼睛,为学生提供丰富阅读材料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阅读材料让学生的输入成了有源之水,图文并茂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
总而言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层次的不断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必将成为各个学科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小学语文教育也必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