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探析

2019-12-18 07:09王东杰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作

王东杰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统战理论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部署,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主要任务、基本要求,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某些国家利用其先进技术无孔不入地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关乎文化发展方向、关乎政党能否执政、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维护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政治合法性反应的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是衡量民众对执政党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民众对政治权力的认可程度决定着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壮大、执政史正是改写中华民族屈辱史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执政党通过意识形态向民众宣传党的奋斗史,可以赢得民心,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二)有利于增强政党的政治动员能力

政治动员能力是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政党权威的重要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个体追求多元化的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不断降低,这给党的政治动员能力带来了极大地挑战。政党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力量的过程,通过对主流价值的弘扬,为民众提供价值取向的遵循,促使民众接受、支持执政党的施政策略,从而增强政治动员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实现初心和使命,必须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在大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因为不能说只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追求就可以了,精神上如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最终也是要出问题的。一个政权瓦解的原点在于思想领域,政权更迭可能发生在一瞬间,但思想演化却过程漫长,思想防线一旦失守,其他防线就会彻底崩溃。因此,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为实现初心和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支撑。

二、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思想宣传阵地管理,压缩了错误思潮的生存空间,文化自信得以彰显,意识形态工作态势向好。同时也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非风平浪静,面对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紧密,西方国家也一改过去的强硬霸主作风,更多地通过和风细雨式的文化影响传播其意识形态,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一是通过兜售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试图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推出“文明冲突论”,淡化意识形态对立的界限;鼓吹“历史终结论”,无限夸大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高唱“普世价值”,弱化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除此之外,还通过“威胁论”、“崩溃论”、“责任论”等错误论调唱衰中国。二是通过大众媒体及文化产品传播其价值观。西方国家利用“英国BBC”、“美国之音”等大众传播媒介,潜移默化的宣传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文化产品市场,西方国家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美国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以好莱坞影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品大规模的涌入我国,对年轻一代的思想影响至为深刻,冲击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三是利用文化交流进行渗透。西方国家政府及一些NGO组织通过设立基金,以项目资助的形式为国内一些学者甚至研究机构提供到西方国家进行科研交流的机会,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总之,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霸权,用更平和、更隐蔽、更理性的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国内“多样性”的严重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所有制结构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更加多样,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对以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培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效率意识,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彰显。但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主体的多元。社会发展未受益的弱势群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日益降低。市场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如等价交换原则,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对弘扬社会主流思想带来消极影响。二是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这就为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变提供了空间。“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纷至沓来,充斥人们的视野,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严重干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信仰。三是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现实虚拟等界限日益模糊,构成了冗繁复杂的大舆论场,严重冲击着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实现了话语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互联网的虚拟性、公开性、匿名性、难控性等特点,使网络成为错误信息传播的策源地,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意识形态建设自身面临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起主导作用。无论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还是国内“多样性”的严重挑战,都是客观的外在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意识形态建设自身的状况。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理论研究创新不足,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苍白乏力。比如对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研究,就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创新性,重复性成果较多,现有的研究成果很难让人们一目了然的彻底明白社会主义为什么比资本主义优越,其先进性的现实表征到底有哪些。理论研究的脱离实际,不能有效廓清人们的思想困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二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空泛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填鸭式的灌输多,死记硬背后的考试考核多,理性分析较少,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通俗普及少,因此,难免简单化、片面化、教条化、八股化,结果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空泛。忽视对宣传规律的把握,就很难实现与人民需求的有效沟通,宣传效果只会越来越差,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三是部分党员干部的错误行为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根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应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在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却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大师,理想信念动摇;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做工作紧紧围绕个人利益;部分党员搞“伪忠诚”,做“两面人”,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这些负面行为,颠覆人们对党和马克思主义美好形象的认知,损害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形象。

三、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维护新时代意识安全,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营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因为人创造了环境,但环境反过来也在影响着人。一是营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对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以此提升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二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优秀文化作品的重要标志,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二为”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创作方向,多出贴近群众生活的精品力作,坚决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作品,以高雅文化赢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良好的党群关系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民风。党树立了廉洁清正的形象,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而腐败则是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最大障碍。廉洁政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宣传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营造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严密网络。一是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媒体就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坚决站稳政治立场,严守党规党纪。牢固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以政治家、专门家、实干家融为一体的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确保宣传思想工作不跑偏。二是创新传播手段。充分运用新技术,占领信息传播高地,推动新旧媒体深度融合,提高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受众听得懂的语言为主要载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三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三)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据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网络已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一是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要大力推动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义正辞言唱响网络主旋律,旗帜鲜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二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监督、企业履责、网民自律的网络治理强大网络合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重大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及时地发布第一手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三是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依规治理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实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滋养健康网络生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