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延玲
(国网河南新安县供电公司,河南 新安 471800)
电能给当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实用最多的能源,能够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还能保证经济的发展,也是我们生活所不能缺少的能源之一。电能属于基础能源之一,目前大量的风能、核能都通过转化电能而进行使用。由此可见,社会对于电能的使用量非常巨大,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配电网系统。
在传统的配电网系统中,它自身不具备自我修复功能,一旦供电系统出现问题,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花费时间进行排查检修。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在排查检修过程中需要停电,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智能配电网不同于传统的配电系统,它自身智能化的结构形式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完成自我修复。智能配电网可以将损坏信息高速有效地传递到主站,主站再经过分析处理使得系统恢复正常。另外,这一过程完全不需要人为干预,因此极大地避免了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停电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与传统的供电系统比较,智能配电网的安全性更高,比如在系统中加入了大量的安全警告装置。传统的配电网最容易出现的是线路老化的问题,这容易带来巨大的安全问题,而智能配电网则可以通过自身的系统进行修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同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传统的配电系统还比较容易出现电压不稳的情况,易造成用电设备的损坏,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智能化配电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智能配电系统能够有效保证输出优质电能,提高电能供应效率,避免出现电压不稳的情况,从而降低对用电设备的损伤。
智能化配电系统是当前未来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供电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导致整个发展进程发展缓慢。配电智能化的改善工程量非常大,必须要全面的考虑,综合改善。
目前,我国的城乡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城镇的发展进程缓慢,还存在电源点单一的问题。在这些地区建立智能化配电系统,通常会由于资金不足或技术不足等问题而难以实现,使得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整体存在问题。同时,由于乡镇中没有完全普及高中压电网,使得其不像城市电网连接的那样紧密,存在电压不稳的现象,且对接稳定性不高,易造成居民用电不稳定,是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乡镇地区发展缓慢,经济条件较差,这些地区一般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配电网,很长时间没有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系统。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配电装置老化严重。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技术支持力度不足,不能及时进行更新,造成供电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供电设备老化问题是影响我国未来配电网智能化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造成我国供电系统智能化发展较慢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不足。此外,还有非常多的现实问题需要发现和解决,就必须要技术人员经过大量的分析工程实践总结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发展非常快,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应用在生产生活中,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智能化的发展是未来电能的趋势。根据上述的情况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希望为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当前,我国电网中应用的电压种类较多,常见的可以分为220V、380V、10kV、35kV和110kV。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几种电压逐渐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且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压不稳或是较常出现降压情况,导致电能损失等,加大了不必要的资金消耗。此背景下,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整体优化电压等级。首先,优化110kV电压等级。当前,我国110kV电网的构成比较复杂,针对其进行系统的简化处理,能够进一步优化110kV电压等级结构,保证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要推广使用220kV电压等级,有效降低在配电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
目前我国许多的电力设施都存在老化现象,线路结构的破损造成了大量电能的消耗,而使得供电系统异常。针对这部分问题,需要将供电区域进行合理的区分,然后逐步的进行改造,主要是将已经老化的电线进行更换,同时检修可能存在问题的设备。还要积极的改善供电系统,缩短供电线路的距离,将损耗降到最低。此时能够提高供电利用率,保障智能化系统的积极发展。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配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加快技术升级,在供电系统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对配电网系统智能化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科技材料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中,在电网改造过程中引入新材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供电距离过长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用电效率,还可以有效保证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新材料一般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经过技术鉴定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能够有效避免线路老化而出现的供电不正常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智能化配电网的发展。
电力使用量逐渐上升的现代社会,智能化供电系统对于整个社会影响非常大,但是要想实现供电系统的智能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分步开展,选择最佳的管理方式,并且在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完成。此时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相互配合,深入的总结实践经验,促进智能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以实现供电系统的正常化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