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 李春微 廖剑萍 蔡碧琳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对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如何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方向。由于社会发展导致分工细分,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日趋细分化,忽略了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出现了高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空虚、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
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容易形成“重功利,轻理想”的观念,导致其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显示出道德观念的缺失、个人自私自利主义、集体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虽然大部分高校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参照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在人才培养方案里,写明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更多倾向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教师教的是什么技能,学生就照着模板跟着操作,完全依靠老师去学习,没有丝毫对学习的新认知,也有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事物有偏差后,根本不懂得怎么操作,正是由于我国对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缺失,构成了我国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水平较低的情况。
在高职院校中,国学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尴尬。高职院校学制时间短,仅仅只有3年,除去实习的1个学期,大部分学生实际在校只有2.5学期,还有部分提前进行实习的学生除去实习时间也仅只有2个学期在校,专业课、基础课、实训课几乎占了全部的课时,时间更显紧凑,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开设难。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独进行知识的传授,或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资源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鼓励学生以“走出去”的方式,在社会中应用自己所学的技能。导致某些学生自身认为,学习好技能知识才是读书之本,忽略了国学教育对其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积累的国学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国学文化的理解程度不一,导致国学文化对其的影响并不明显,仅仅体现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类的学校,针对理工科专业的设置中往往缺乏人文类的课程,导致部分理工科对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在研究学问过程中仅仅只注重发扬“求真”的科学精神,而没有注重“求善”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国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较低,开设多一门国学课程,是增加他们的学业负担,这是一种没有真正认识到国学文化重要性的表现。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国学教育,是践行国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缩小了职业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之间的距离,使二者相互渗透并朝综合化方向的发展。而事实上,在高校设置,相关的国学文化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不仅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还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国学教育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学教育要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提高自身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各高校应该对国学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将国学融入课程,以新奇方式教学方式,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国学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国学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可以运用先贤的智慧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国学角”活动,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国学文化的洗礼,通过这种沟通交流的方式,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时,让学生既有对国学经典的个人解读,也有对大众文化衔接点,让国学经典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综上所述,为了能贯彻落实教育指导方针,高职院校更应当担当起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的职责,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又有高素养的人才。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要认识到国学文化的重要性,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动接受国学教育,甚至传播优秀的国学文化给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