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事件:网络视频的媒介狂欢与思考

2019-12-18 06:45:44王更喜
传媒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流浪主播网红

文/王更喜

2019年3月,“流浪大师”红遍网络。沈巍,上海一单位病休人员,以拾荒和读书为乐,本籍籍无名,却也怡然自得,然而在网络视频(包括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的狂热助推下,突然之间成为网络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他本人也被冠以“流浪大师”的名号。在“流浪大师”事件发酵过程中,一些网络主播、网红、拍客群集上海,围堵沈某,在现实场景制造了一幕幕超现实的荒诞剧。在网络视频发展迅猛的当下,笔者试从内在发展逻辑、影响和启示三方面对“流浪大师”事件进行分析。

荒诞何以上演

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3月26日刊载的《“流浪大师”爆红后的72小时》(以下简称《72小时》)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下过雨的上海在这一天气温骤降,但此时,沈巍栖身的店铺外,围观的人数已经过百。他们把手机贴在玻璃门上,画面里,沈巍蒙着被子背对镜头看不到脸,画面外,各种直播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位穿着中东服饰戴蛤蟆镜的男子,自称是从迪拜赶来的,要和沈大师请教垃圾分类的方法。”

——“X姐姐突然冲到玻璃门前、占据了全场目光的C位,此时的她,手里还拿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流浪大师,我要嫁给你’。下面的署名是她在快手平台的昵称。”

——“这位戴着黄色假发,穿一身白衣的小哥在网上叫‘黄毛’,他时而朝着沈巍睡觉的方向跪拜说要向他学习,时而高呼要和沈巍PK上头条,想不出名目时,干脆直接吱哇乱叫手舞足蹈。”

——“这一天似乎终于要结束了,这时,沈巍从屋里走出来活动,瞬间,从四面八方冒出来几十个人一拥而上,一边拍视频一边把胳膊伸进围栏,希望和沈巍握手。维持秩序的安保人员立刻紧张起来,架着手臂隔绝人群,沈巍本人只好从缝隙中勉强探出手来,和有限的几个人握了握,随即引发一阵尖叫。”

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画面不是出现在影视剧中,不是展现在舞台上,而是切切实实地发生在眼前,真实而又不可思议。除去信息科技所赋予普通人的媒介使用能力、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之外,还有哪些力量在推动、导演着这一幕幕荒诞剧?

网络视频的娱乐属性。“和大脑一样,每种技术也有自己内在的偏向”,“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

网络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态,是以视觉语言来叙事的,它天然地要求画面具有冲击性、戏剧性、跳跃性、观赏性,而不在意构图的严谨,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希望能在片刻之间抓住人的注意力。简言之,娱乐是网络视频的突出属性。以网络直播为例。目前,网络直播的类型主要有四类:秀场、游戏、泛娱乐和垂直领域直播,四类中,仅从字面上看,娱乐类直播就占到3/4,而实际上,在垂直领域直播中,很多内容也是以娱乐的形态出现的,如在旅游、萌宠、美食、电商导购直播中,主播的网红脸、美图功能和滤镜的使用、语言的轻松活泼等因素均体现出鲜明的娱乐色彩。从网络直播的需求侧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观看网络直播的用户,需求主要包括寻求伴侣、放松消遣、追逐潮流、消磨时间、观看电竞游戏和追星。这也同样验证了网络直播的娱乐属性。正因为如此,“蛤蟆镜、中东服饰、求婚告白、黄色假发”这些视觉符号以及“跪拜、吱哇乱叫”这些夸张的肢体语言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事件现场并通过手机摄像头传输至不可计数的人的手机屏幕中。

群体的情感和认知。群体不同于个人,通过群体成员间的暗示和情感传染机制,聚散无常的群体会产生不同于独立个体的认知和情感。100多年前,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心理的描述至今对我们认识“流浪大师”事件仍有启发意义——“通过不同的阶段,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操纵者的暗示唯命是从,会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一切感情和思想都受着催眠师的左右”;“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在该事件中,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群体。一是现场参与围观的主播、网红、拍客们。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生活经历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网络视频内容生产者,他们为着共同的目的——流量和流量背后的物质利益——而临时聚集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一人的标新立异会激起更多人的效仿,在相互暗示下,彼此“催眠”,你方唱罢我登场。二是观看网络视频的用户。动辄数万、数十万的粉丝聚集在一个视频账号下通过手机进行围观,通过弹幕发表评论和交流意见,通过打赏和赠送礼物与主播进行互动。这些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相遇的粉丝也组成了一个群体,彼此间同样存在情感传染和行为暗示,或点赞,或吐槽,相互担任“催眠师”的角色。“现场参与围观的主播、网红们”和“观看网络视频的用户”这两个群体之间不是孤立的,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共谋”关系,双方共同促成了蔚为壮观的网络“围观”的出现。

“网红工厂”。当前,除了用户自发上传外,网络视频平台的生产主要依靠两个渠道。一是平台本身扶持有一定知名度的大V乃至中小V,他们提供内容生产,平台则在流量、运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像新浪微博,截至2018年12月,粉丝数超过2万或月均阅读量大于10万的头部内容创作者数量达到10万人。二是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机构的催化作用。MCN机构在网红/达人和平台之间扮演经纪人的角色,其首先物色筛选有一定粉丝基础和短视频制作能力的达人,然后派专业团队在其人设定位、内容生产、分发运营、媒体曝光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实现流程的标准化、数据化和流水化,然后把达人推送给平台,最后实现商业化。易观智库预测,2019年国内短视频MCN将达到4700家左右,好似“网红工厂”,通过流水线化方式,在资本力量的操纵和推动下,“默默地潜伏于镜头之后,批量复制网红IP,不动声色地收割流量和金钱。”

不管哪种渠道,其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广告、电商导流等方式实现变现。在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下,在“流浪大师”事件中,上述两个渠道或多或少参与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集体无意识和“没有连贯性的世界”

网络视频在繁荣网络文化、丰富公众精神生活乃至推动网络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真相的远离。在“流浪大师”事件中,从《72小时》一文中可以看到以下细节。

——围观者相中了一位穿着红棉衣头发凌乱口齿不清的无业者,并把他被设计为沈巍的朋友“红衣哥”。主角选定后,他们又分配了各自的角色,有人是发现者,有人是记者。组织者一再强调,十几部手机的角度要错开,以造成一种不经意的效果,但发布时间要大致统一,才能达到“炸翻快手”的效果。

——一位皮衣女士”以“师娘”和“最懂大师的人”自居并签名售书。“人们翘首以盼,以为终于要知道她到底叫什么名字了,怎料,她大笔一挥,在书的扉页上签下了两个字——师娘。”

——昨天那位刚下火车的新疆大哥又来了。他换了一身民族服装来,还举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敬赠沈魏大师: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署名是4888.8公里外朋友。但他真情实感的讲述实在无法令人入戏——毕竟,那面锦旗上,连沈巍的名字都没写对。

在整个事件中,人们真相越来越远。“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主播、网红、拍客们为了博取更多的流量而不惜编造虚假的身份、虚拟的情节和虚幻的场景,并把这些内容通过零碎、无序、杂乱的视频画面呈现出来。

在网络视频风生水起的当下,作为观看者的用户群体规模是非常巨大的。在无形的群体心理的推动下,粉丝们很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乃至集体幻觉,对真实与虚幻不去加以辨别。长远看,在这种“拟态环境”中浸染的公众将难以形成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世界观也将被扭曲。“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还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

意义的消解。在“流浪大师”事件中,理性被扭曲,意义被消解,宏大叙事被微观记录所代替,网红、主播们更关注的是摄像头前的表演,而不是致力于表达观点,更在意的是鲜花、打赏和掌声,而不是对社会、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2018年,仅今日头条和快手两家短视频平台,日上传短视频超过3500万条——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以娱乐化的方式扑面而来。对网络视频的用户来讲,因日渐沉溺于视频快感而不知。“真正发生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这段话同样可以用来揭示“流浪大师”事件的本质:虚无、碎片、表演、神经质。正如沈巍在最初被围观时所言:“我现在感到很难受,你们就是把我当猴子看嘛,那我只好就耍给你们看,我没有别的办法。”

对网络视频传播的思考与借鉴

“流浪大师”事件终是昙花一现,将很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它却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尤其是对开展网络舆论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注网络视频的动员能力。借助MCN机构的视频生产、包装营销和平台分发推送能力,网络视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围绕某话题和事件聚集大规模粉丝群体。换言之,这些平台具备了很强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鉴于此,在发生社会突发事件时,网络视频的动员能力值得密切关注。

警惕虚假信息传播的危害。对于社会公众来讲,存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定势,但在“流浪大师”事件中,我们眼见的却是一一幕超现实的虚假和荒诞。在网络视频尤其是在网络直播中,主播身嵌事件现场,以解说者、报道者的身份出现,给人一种“新闻直播”的画面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网络视频的这种传播特性,也是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时需要慎重审视的。

重视网络视频对主流文化的消解作用。在网络舆论生态场中,网络视频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其正面、积极的作用,需要发挥好、利用好;其虚无和“杂耍”的一面对社会主流文化、对秩序和意义可能存在的消解作用也同样值得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流浪主播网红
流浪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0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不要上“网红”的当
流浪的歌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44
我是小主播
网红滚滚
金色年华(2017年10期)2017-06-21 09:46:49
流浪猫鲍勃
新少年(2017年6期)2017-06-16 02:00:16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ВаНхУН»
中国(俄文)(2016年7期)2016-09-18 0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