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赓
(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重庆 409000)
近几年,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将其应用到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符合新课程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探究实验教学的良好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在倾听和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感表达的成员,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的全面成长为目的,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的交流。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关注共同体成员思维的碰撞和心灵深处的对话,将倾听、对话、共享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意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探究实验应该是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课堂,师生要定位好自己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集思广益,共同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和共同学习的关系。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都是探究实验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课堂不仅强调探究实验的教学效果,还关注师生共同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探究实验课堂的开展情况,在实验前还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力量,为探究实验做好准备。学科教师应该借助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平台,认真研讨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流程,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的预设和时间的安排,不断完善学习共同体,确保探究实验在生生和师生的互动中落实。
实验目的是探究实验的出发点,也是形成实验结论的归宿。实验目的的确立可以形成学生共同学习的动力,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每位学生为共享探究愿景而构建共同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制订开放性、科学性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在实验过程需要做什么”“可能出现哪些实验结果”“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在探究愿景的指引下,共同体成员通过倾听、对话、交流,寻找问题的关联性,进而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实验探究的意义。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生物探究实验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协作完成。针对探究课题的提出,共同体成员需合力协作,对实验目的进行全面的剖析和研究,提出合理的假设,进而设计探究方案。在探究方案制订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交流和表达,让学生专注倾听共同体成员的发言,从他人的发言中不断发现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同时,共同体成员要多观察、发现和思考,发现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不足。比如,有些学生不懂如何自主选择实验材料,有些学生不会处理实验数据,有些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没有严格遵循探究的原则等。共同体成员通过倾听、沟通的学习方式共同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基于共同体的探究实验教学强调将实验探究理念转化成共同学习的行为,在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活动中,激发探究实验课堂的生命力,进而提升师生的探究能力,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探究实验课堂中,师生共同总结探究方法,感悟探究思想。在此基础上,师生可以通过原有的探究实验结论进行深入拓展研究,也可以结合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新的课题再进行探究。例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疑惑“为什么种群数量会呈S形曲线变化”,接下来,学生就此现象深入探究了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结合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了在不同呼吸方式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生活资源也是再探究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不断提升探究能力。比如,大家熟悉的酵母菌有发酵馒头用的安琪酵母菌和酿酒用的酿酒酵母菌,师生可以就不同类型酵母的呼吸方式、繁殖方式、数量变化等进行深入探究。
总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把交流、互动、共享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中,同时将共同体的建立、课中探究和课后再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师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了共同体成员的视野,真正实现了生物探究实验课堂的教学相长。因此,在实际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从师生的协作开始,积极引导学生的倾听、对话和互动行为,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广到实际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