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凤桐
(宁夏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宁夏 海原 755200)
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是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教育的改革,对语文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正是学生记忆力、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对语文教师而言,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给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集中表现的就是“仁爱”二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本内容都体现出了仁爱,通过教学可以让这些“仁爱”传统文化植入学生内心。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价值观,这个阶段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教学来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成长。比如:在学习《鲧禹治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鲧禹父子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除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帮助学生树立时时处处为人们奉献的意识,有效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步,现代社会受到潮流与快餐文化的冲击,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起到很大的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经验有限,其审美水平不高,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且由于生活环境因素造成攀比现象,还有斗殴等现象的发生。这些都可以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在潜移默化下慢慢对学生积极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提高是非分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正义感。比如:在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这篇课文时,通过文章了解狄仁杰怎样公正护法,感悟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认识到严格执法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对祖国、对现代法治社会的珍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可以这么说,我国文明的开始就始于汉字,作为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的载体,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流传下去。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认识汉字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只是为了让学生能识字、认字、写字,而是要让学生深刻的认识、领悟到汉字的文化和美。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我国传统汉字的图片、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以及优秀的汉字书法作品等等,让学生在体验、感受到汉字美的同时,在感悟、思考中去学习汉字。同时,教师在教授汉字的时候,还要有机融合传统文化,介绍所学汉字背后的故事、文化,让学生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到汉字不是生硬的文字,也是有生命力的,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
古代诗词作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去诵读优秀的古诗词,从而感受到诗词语言的美,以及我国悠久的文化。例如:《咏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一群白鹅游来游去,拨动着红红的脚掌,在水中泛起了一圈圈波纹,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又如《望庐山瀑布》,能够瞬间在学生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庐山瀑布波澜壮阔的美景图,感受到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通过诵读,让学生把古诗词中的意象想象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感受诗词一字一句的美,体会诗词带来的深层含义,不是只停留在浅层的背诵环节,而是要将古诗词永远记在心上。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融入到学生课外学习、阅读中,当学生具备一定阅读能力以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或是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去阅读或观看,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这种方式不是说直接给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及一些和名著内容相关、有趣的故事,以调动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课下积极主动的去进行阅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的举办比赛,让学生将自身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长久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得到提升,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我国在历史潮流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种时代精神:红色教育、家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这些时代精神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将我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专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去进行阅读、学习,然后再到班级里面进行展示、讨论,使得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会,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又有效的兼顾到了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际接受情况,在教学进程中逐步融合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喜欢或者了解传统文化内容,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