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军 覃晓莉
启梦
黄忠良是出生在罗霄山脉、浏阳农村的80后。與他童年快乐相伴的是家乡青翠的山坡、清澈的池塘和潺潺的河溪。但是上世纪末,他也亲眼目睹了家乡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的急速破坏和污染。“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应为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做点什么”,当时小小年纪的他,暗暗在心中立下誓言。2000年,黄忠良考上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专业。
筑梦
2007年,黄忠良以优异成绩毕业,竞聘到湖南省林业科学院,被分配到科研管理岗位。他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笨鸟先飞、以勤补拙”,克服不善言辞和不擅长与人交流的弱点,恶补林业管理知识。随着在湖南林业科技圈的浸染,黄忠良意识到,能为同样心怀绿水青山生态梦的科技人员服务也是在圆生态梦。为此,他连续多年加班加点,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除了结婚和老婆生孩子那两年外都没有休年假,很快成长为院林业科技管理的骨干,参与了系列重大科技事件并作出贡献,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得到大家的认可,5次获“院先进个人”、2次获“突出贡献个人”荣誉。
燃梦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燃起了黄忠良从事生态环境科研梦想。经过观察和思考,他于2014年初向院里提出组建“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建议,得到院党委和湖南省林业厅党组的批准。随之,院党委任命黄忠良为生物环境所所长。这让他既惊又喜又纠结:惊的是院党委居然如此信任他这个小青年担任所长;喜的是终于有机会专门从事生态环境科研业务了;纠结的是仅有硕士学历、中级职称且没有带科研团队的经验,“接了能干好吗?有人敢冒险跟我干吗?失败了怎么办?”最终,黄忠良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并开始游说有同样创新创业激情的年轻人加入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或许因为黄忠良的追梦决心、谋事细心和待人诚恳,他的身边很快聚集起李辉博士后等4名年轻优秀人才。
追梦
2015年初,黄忠良成功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生物环境工程研究团队,在差额拨款体制和生态环境科研的公益性背景下,毅然踏上了生态保护修复的创新创业之路。
缺科研项目,他和团队一起日夜兼程,做调研,写本子;曾为写好科研项目三天只休息8小时。
忧经费和绩效不足,他和团队一起闯市场,揽业务,求生存;曾为高质量完成科技支撑任务焦虑得独自伤神落泪,但绩效工资从未拿过第一。
怕思路不清,他和团队一起向国内外专家取经问道。
他们用1年时间建立了较完善的团队内部制度,形成了集体议事决策、财务公开透明、团队互助共享的良好氛围。
用3年时间完成了“自保、立足、起步”的小目标,且从第3年开始,年均向院里上缴横向经费10万元以上。
用4年时间,引导团队培养出湖湘青年1人、长沙市杰出青年2人、国家基金获得者2人、晋升正高级和高级职称2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外导师3人;支持4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1年以上的深造研修,现博士比例达到70%;承接各类项目71项、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36篇),支撑建设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退耕还湿及小微湿地等示范试点21处、近万亩。
“这点成绩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已经实现第一阶段团队发展目标。”黄忠良坦言。
在生活中,黄忠良坚持朴实、勤俭、节约,努力去当好一个有情有义、以身作则的好兄长。他乐于和团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心得。他是团队中第一个真正“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上有耄耋之年的父母,下有一双聪明伶俐的儿女。他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分享年轻一代如何处理好为人子、为人父和为人夫等多重角色。
采访结束时,黄忠良真诚地向我们表露,谈成绩我自知我和我的团队根基尚浅,谈经验我也才踏上征程,我目前拥有的就是一腔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的热情。我认为新时代的林业青年,要团结一心、努力奋进,将冷板凳围坐成八仙桌、热坑头;要在美丽中国、生态强省建设的浪潮中,尽最大努力发出我们自信的强音;更要通过不懈努力,将绿水青山馈赠给社会,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