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沫
摘要:随着2014年国务院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战略部署和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出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成为地方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这一趋势以及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 音乐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15-02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办学模式,不管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抑或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在效仿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近些年来的高校扩招,以及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要求来办学显然不符合实际的。地方高校无论在师资、学生入学水平、教学资源等各方面都与专业音乐院校有着一定的差距。而地方高校近乎一致的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相比又没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造成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类学生就业率普遍较低。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主要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主要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而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能完美胜任中小学或培训教师这一职业的则相对较少。一是由于学生自身专业水准有限,二是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受传统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过多的强调专业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局限,文化素质和内涵欠缺。再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日趋饱和,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就面临就业困难或者转行。
(二)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除了专业课的学习之外,实践课程的安排较欠缺,教育见习、实习以及舞台实践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实践课程,而在这些实践课程中,学生真正能得到多少的锻炼,很多学生可能在大学四年学习结束后都无法自如的上台表演,还没有克服舞台实践中的基本心理问题,而短短几个月的教育见习和實习,也是无法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好的和教学结合,离成为一个教师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二、社会形势与需求的变化
截止2011年,在全国的高校中设置了艺术学类本科专业31个,在874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学院)布点3188个。在艺术学类的下属分支中,音乐专业同样不容忽视。据资料统计,在全国综合性大学里,开设有音乐专业的高校超过400所。这么多音乐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而随着社会就业趋势和需求导向的变化,对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专业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新趋势,综合应用型人才正在并逐渐取代专业型人才,成为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2014年,国务院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战略部署。紧接着在当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明确提出引导一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出台,根据这一新标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建设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适应地方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努力实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特色化,避免同质化现象,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能更好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综合音乐人才。
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扎根地方区域音乐文化
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仅重“技”更重“能”,从社会音乐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出发,明确音乐不仅是审美的艺术,更是行动的实践,从单一的舞台表演的技术训练向台前幕后综合性人才过渡,从老师讲授,学生聆听音乐学传统知识的授课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在生活、工作中应用、实践的综合能力。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关注当地音乐文化资源。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进一步繁荣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发挥其特长,不仅在挖掘、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够保证高等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学校通过整合当地的优秀音乐文化资源,将适合的音乐文化资料纳入课程体系,教师不仅承担了当地传统音乐的采集、筛选、整理和研究的工作,也同时让学生亲身参与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讲授,在学习这些音乐文化同时,教师和学生同时也成为了这些本地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体系,打造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本土化”特色。
建设由本校专家与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邀请本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进一步深化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本土化”特色。邀请各行业专家以课堂授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进入学校。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了解社会音乐工作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外延不断扩展。
(二)重视实践课程建设,搭建特色平台
实践教学在音乐人才的培养中一直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从某种角度来看,实践教学环节的把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学科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小学、培训机构音乐教师,更要让学生在传承本地音乐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挖掘、整理、表演、编导、排练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其次,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就以舞台表演为例,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让学生直接上台唱、奏、舞,而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本身在专业水准上与专业音乐院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单纯唱、奏、舞的实践对于学生收获有多少,打一个问号。在此过程中,特别是那些本身专业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是场“折磨”,在实践内容课程的改变上,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差异,不仅有唱、奏、舞的台前表演实践,更增加一场演出的台前幕后,排练、编导、剧务、后台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一整场舞台演出的了解和掌控能力。
此外,地方高校应积极与当地文化馆、群艺馆等机构开展合作,教师指导学生以资料整理、文献综述、成果汇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中。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本地音乐培训机构、早教机构、中小学的音乐课堂的调研,充分了解这些音乐機构、学校的课堂教授和学生学习情况,结合课堂理论知识,总结发现规律,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邀请校外机构、剧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并排演一批结合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舞台节目,将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技能与本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在排练中学习、传承当地优秀音乐文化,并将这些排练完整的剧目推向市场,与企业、学校、机构配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剧目让更多人接受,在此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学校的音乐专业“本土化”特色品牌。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性独特的音乐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打造“本土化”特色的音乐专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唯一特性,也为当地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路径,适应了当地文化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必然要立足地方,吸收和利用当地优秀的音乐文化、人文、经济资源,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音乐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够胜任各类音乐岗位的综合性音乐人才,这样才能让地方高校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学校与地方互为依托,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文红.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立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01).
[2]赵洪斌.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8,(02).
[3]李红英,赵盈娜.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