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镇化进程中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发展

2019-12-17 08:09唐丽香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保护发展

唐丽香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步入大数据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在现代文化的驱使下,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在自然环境和生存空间的变迁下,民间舞蹈已悄然改变,其原初的形态和功能逐渐消失和淡化。本文主要探讨在新的时代中,如何保护和发展民间舞蹈。

关键词:保护   发展   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71-03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由人民群众创造并广泛流传于民众之间,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的精神风貌等方面。民间舞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清新自然,富有浓郁的泥土芬芳,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同时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管是人类早期的模拟狩猎舞蹈、祭祀图腾舞蹈、生产生活舞蹈,还是之后的婚丧嫁娶舞蹈、娱乐舞蹈等等,都属民间舞蹈的范畴。都说舞蹈是艺术之母,即说明舞蹈是早于其它艺术种类的一种艺术。那么,产生最早的舞蹈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民间舞蹈是早于其它任何舞种的一类舞蹈。芭蕾是由民间舞蹈传入宫廷之后而形成的,可见,芭蕾舞的根始于民间;现代舞虽然是以邓肯为首的一批现代舞者为反对古典芭蕾的僵硬,提倡身体的自由而创造的一种舞种,但它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现代舞者们不断从生活中、从民间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元素所创,所反映的大多也是现实的生活迹象;我国的宫廷舞蹈、古典舞更是如此,它们最初也是由民间舞蹈传入宫廷而形成的,其基础也是民间舞蹈。从中可以看出,民间舞蹈是其它舞种的基础和来源,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间舞蹈是其它舞种之母。因此,作为舞种之始祖、之根本的民间舞蹈是我们应始终坚守的。可我们该如何去坚守、如何去保护、又该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呢?这是急需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

一、城镇化进程中民间舞蹈的现状

近年来,在加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中,我国乡村发生了自然的变化,正经历从“乡土”走向“城市”的转型期。城镇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以及网络通讯的覆盖,人们与外界的距离日益拉近,一些外来文化正冲击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傳统文化。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在自然环境和生存空间的变迁下,民间舞蹈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濒临消失

随着城镇化的兴起和乡村的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为突出的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农耕稻作的生产方式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与农事生产相关的民间舞蹈(如生产舞蹈、劳作舞蹈)自然逐渐消失;又随着现代文化的侵入,人们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民俗活动逐渐较少,故与民俗活动紧密相关的民间舞蹈(如图腾舞蹈、祭祀类舞蹈、婚丧嫁娶类)也逐渐消失。而在城镇化的大潮流中,虽然有些村庄并未被城镇化仍保存其乡土地位,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年轻人)的增多,很多有特色的民间舞蹈面临传承的断层也逐渐消失。

(二)表现形式的改变

随着“乡土”走向“城镇”的转型发展,随着都市文化的兴盛,原本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也逐渐被都市化。如:城市广场的兴建给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在闲暇之余乐于走进广场开展业余文化活动,而民间舞蹈本就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舞蹈也自然走向广场被冠以“广场舞”(即俗称的广场民间舞)之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成为其GDP指数上涨的支柱产业。而在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中,民族文化成为其主打产品。故在每个旅游城市,都能见到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的民俗歌舞表演。因此,民间舞蹈走向舞台、走向商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民间舞一旦走向舞台,其表现形式自然会以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发生改变。

(三)功能的转变

在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的变迁下,民间舞蹈走向广场、登上舞台,其原初的功能自然发生改变:民间舞蹈走向广场成为广场舞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登上舞台与商业结合,就会以取悦观众和赚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就算在很多民俗文化展演中,民间舞蹈虽然以原初的形态进行表演,但随着其环境的改变,其原初的功能(如祭祀功能)不复存在。此时的民间舞蹈也只是作为一种仪式进行展示而已。

二、城镇化进程中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发展

(一)保护在于保留传统

民间舞蹈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现存文化的记忆。“人类社会需要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承续不同民族、群体、地域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因此,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下,对于我国民间舞蹈的保护,不仅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人民守望精神家园的需要,更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而对于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发展,我们不应相提并论,而应区分对待。首先,我们要明晰概念,保护与发展是不同的两个范畴,既然要保护,就要尽量地保留之原样,保留之传统,尽量抵制外来文化的移入,不受外来文化之影响。其次,对民间舞蹈的保护,我们要整体保护。对于民间舞蹈来说,“在历史的演变、发展中,有多少艺术形式已消失、遗落,而古老的民间舞蹈却能时代流传,久盛不衰。究其原因,还在于传统民间舞蹈紧紧依存于民俗活动,适应于民俗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更新、完善,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2]对于民俗与民间舞蹈之间的关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就曾提出:“民俗是民间舞蹈遗存的土壤。民间舞蹈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常在重大的民俗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传统类舞蹈专家康玉岩也认为:“传统舞蹈与传统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当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消失后,传统舞蹈的精髓也会随之消失。”[4]因此,我们在保护民间舞蹈时,不能单纯地提取舞蹈动作进行单一保护,而是与民俗活动一起,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其实,对于当今舞台上的原生态舞蹈表演都是让人质疑的,何况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是不存在的(舞蹈本来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难以捕捉的动态形象,现代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初始状态),以这种形式改变它的场地和功能搬上舞台,怎么会是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应属于我们所保护的范畴。

然而现实中的保护措施又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国家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是件很好的事情,可它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充满了希望的同时又满怀失望。很多地方政府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主导控制,发展文化产业,为的仅是个人的政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普遍形式让很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失去其原来的意义。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参与是好事,但不应去主导控制,全盘操纵,应理性引导人们自觉保护。民间舞蹈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对幸福生活的诉求。故民间舞蹈的保护应该回归民间,每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一般都是认同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的,对于本土的文化一般都会具有一种难割的情怀,只要传统的土壤依旧存在,人们的内心所向一般不会改变。保护在于保留传统,而传统在于民众的内心。

(二)发展在于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新的需要,各种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也是时代之所趋,一切是那样的势不可挡,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惋惜。民间舞蹈也一样正在经受各种形式的转变,出现了学院化、舞台化、广场化、旅游化等各种新的形式,也让当今的民间舞蹈更具有了教育性、观赏性、健身性、实效性等作用。对于这种形式的民间舞蹈,我们应直面它的现状,只要它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能被人们接受喜爱,我们就应该理解遵循它,而不应该去极力反对。因为任何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其能合理地存在着,我们就不应该去排斥,而应想着它能怎样更好地发展。既然发展,就要大面积地发展,大胆、创新地发展。

学院派民间舞在各中小学、各种类型高校都可以实施,可以把民间舞蹈向语、数、外课程一样普及化。从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来看,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已成功得到推广,而有着“艺术之母”之称的舞蹈却一直未能普及化,若把民间舞蹈引入课堂,在全国中小学、高校等教育机构普及化,其实这是把我国的素质教育真正全面地落实到实處。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各个学校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教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舞,只要适合学生,能满足学生的学舞所需,各种方式都是可以的,没必要遵循已有的固定的专业学院派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

舞台化民间舞,既然是舞台表演,就应把它当成一门艺术去大胆创新,各种表现形式可以去尝试,敢于突破传统的手法,即所谓要敢想敢做,就像古典芭蕾到现当代芭蕾的突破一样。作为舞台化的民间舞,结合不同舞种,跨越舞种的表现形式都是可行的。只要所表现的东西能被人接受,适合当今人们心里的需求,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观,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广场化民间舞已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也慢慢成为大多数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公园、广场、社区等空闲地方,人们自娱自乐、翩翩起舞的场景已成为其独特的一道风景,总是让很多行人留足观赏。广场舞蹈是人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只要人们喜欢,我们应提倡其不断发展,还可整理出民间舞健身操应用于广大群众。

旅游化舞蹈主要以商业为主,实行文化产业化。既然面对的是旅游者,那就要了解旅游者的心理,根据旅游者的内心需求去进行旅游舞蹈展演。本来旅游者想看的就是当地特色的传统舞蹈,而你却搞极具现代口味的舞蹈表演,其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民间舞蹈承载着当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旅游化的民间舞蹈,是当地特色文化的宣传窗口,其表现的内容应以当地人民的生活、民俗风情为主,其主要目的也应是突出本土特色,宣传当地文化。

三、结语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复杂环境下,民间舞蹈呈现了多种形式并存发展,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应理性面对,遵循各种形式所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事物又是矛盾的,都有两面性,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有其负面存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不仅是传统文化,其实我们整个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留给我们的警示。如何拯救传统文化、拯救人类、拯救地球?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人类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意识上,重要的是人类要做出最后的选择。也就是要调整我们的文化方向和对生命、对自然的态度:敬畏生命、崇尚自然,与自然共命运。因为地球不仅是人类生存栖息的故乡,同时也是人类文化赖以回归的家园。存在即合理,一切皆有道,一切生命都是属于地球整体生命的有机环节,各自遵循着内在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又遵循着整个生命体自然发展的规律,任何一个环节的弱化或缺失都将可能导致整个地球生命体的消亡。而民间舞蹈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中而发展,对于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层面具体论说,应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当今社会人类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马盛德.民间舞蹈普查重在发掘民间艺术的本真[N].中国文化报,2007-09-05.

[3]马盛德.民俗是民间舞蹈依存的土壤[N].中国文化报,2009-04-10.

[4]赵辰昕.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保护发展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