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
我是一名中国注册营养师,也是澳大利亚注册营养师,我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它源于我从小对生命奥秘探寻的热忱和后天对医学、生物学领域的钻研。
营养师是应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他们不只是食物领域的专家,更是营养检测、营养强化、营养评估等领域的专家,帮助人们获取健康。从本科阶段的生物技术到硕士阶段的食品科学,再到博士阶段的公共卫生营养学,经过多重专业的历练,我才得以走到自己深深喜爱的职业——营养师的岗位上,这些“弯路”给予我的职业更加丰富和“硬核”的内在。
营养师需要持证上岗
中国的营养学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之路,比如2017年取消的“公共营养师证”,它是一般人培训三个月就能通过考试拿到的证,它的考试内容非常简单,是诸如“维生素C存在于哪些食物”“如何设计配餐”“如何读懂膳食指南”这类常识性、碎片化的知识。
这样的培训和证书自然无法界定一名营养师是否合格。2017年,“公共营养师证”被“中国注册营养师证”取代,后者提出了本科学历的要求,加大了考试难度,确保一名营养师具备基本的学术资格。
营养师的“硬核”技能
营养学源于医学和生物学,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比临床医学更加复杂,因为它除了要对身体出了问题的人群进行饮食上的纠正,还要对那些表面上什么症状都没有的健康人群做出精细而令人愉悦的饮食指导——人病了必须吃药,但健康人群会抗拒难吃的膳食。所以,作为营养师,必备的头号素质一定是乐于关心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就是需要具备一种对“更高層次健康”的向往。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只要会配餐和知道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就够了,这些知识都能从网上了解到,何必还要去咨询营养师呢?实际上,一个真正“懂营养”的专业人士是需要很多扎实的学科知识作支撑的。
首先,生理学、生物化学是基础课——如果你不懂糖在人体内是如何转化成能量的,又怎么去理解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形式对人体的影响?
其次,你要学食品科学。营养是人与食物的交互,所以营养师一定需要懂得食物本身的成分和生产工艺,诸如“在生产婴儿奶粉的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如何影响婴幼儿健康”之类的问题要弄清楚。
最后,营养师还需要掌握以内分泌学为首的临床医学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从原理上去指导糖尿病人改善血糖情况,帮助甲状腺异常的人群避免饮食上对甲状腺的刺激,等等。
一半输入一半输出
作为一名外企的营养师,同时又肩负着生物、食品、医学三座“学术大山”的压力,我自然是将一半的工作时间花在自我进修与完善知识体系上。现阶段的我继续复习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生物、食品和营养流行病学三个学科,研读最新的文献综述来巩固和更新知识储备;我也会利用空闲的时间完善内分泌学的知识,力求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精通医学的复合营养师。
同时,在对客户的授课和接受咨询的工作中,大量、系统的学习也给了我巨大的自信和底气,让我可以游刃有余地给客户讲解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同时还会照顾他们个体化的情绪和意识上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饮食定制,真正做到用营养管理健康。而形形色色的客人和个人不同的饮食需求也反过来让我在学术研习的道路上更加有的放矢,去寻求更加坚固的知识基础,以打开更加开阔的思路。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营养师的修行任务则是让更多的人明白食物与健康之间的联系,从而走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