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
(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江西 南昌 330029)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本质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学习,慢慢的摆脱教师的束缚,不再依靠教师的引导去理解知识,而是能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在自主思维的引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热情往往源自对于学科的兴趣,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科失去了其本身的趣味性,更多的是成为了考试和升学的工具,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也逐渐沦为了分数的奴隶,长期的单一学习方法,导致本就处于被动认知的学生更加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模式化的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让学生渐渐丧失了对于学科本身的探究,对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不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发展[1]。
“高分低能”指的是学生成绩优异,但是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却差强人意,这种问题的出现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问题。教师学生过于注重分数的思想导致双方在知识互通的过程当中忽略了知识运用的交流,所以学生的解题技巧在逐步上升,教师的教学战果在不断扩大,但是在这美好现象的背后,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于知识的具体运用没有经验,导致学生在生活当中不能学以致用,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在课堂当中失去了主导性,被动认知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失去了主动权,而且长期的被动认知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乏善可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没有帮助作用,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傀儡,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想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那么教师要在教学当中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以发展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价值,精准把控教材内容,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另外要注意时机的把控,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能够一定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教学当中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利用问题导学、课堂导入、趣味化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当中慢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当中及时总结,自我反思,在长期的自主学习当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提升[2]。
比如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用问题导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提出问题“小女孩在擦亮火柴的时候都看到了谁?看到这些人反映了小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用启发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沉淀需要长时间的语言实践积累才能够逐步成型,而知识框架构建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去开展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经验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将新旧知识结合和总结才能有效的塑造自身的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有效的发散自身的思维,充分的进行思考,对知识之间的衔接有进一步的把控,对知识的吸纳和汲取能够更进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内化和外部拓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提取、总结、储存,这一系列的行为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3]。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做好学前铺垫,让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定期反思,强化学生的知识构建,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完成知识内化和外部拓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自主思维能力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