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抗日题材歌剧创编教育探析

2019-12-17 08:28:19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歌剧创作

□穆 杉 沈阳音乐学院

一、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937年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抗战文化、延安文化等文化思想成为国家面临危机、民族遭受危难时的主流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只要能够加强和稳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任何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为我们所用[1]。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将文学、音乐、喜剧、舞台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统统赋予抗日动员的意义,同时毛泽东还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指出,我们在文艺创作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要把文艺爱好者团结起来为工农百姓创作,广泛宣传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2]。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整风运动,其中也包括了文艺整风。在此次整风中,毛泽东发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在“引言”部分他指出,为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是当时关系革命文艺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又向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师生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走出“小鲁艺”,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据此,鲁迅艺术文学院还检查了文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周扬发表了《艺术教育的改造》,张庚、何其芳也发表了《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和《论文学教育》,这些文艺思想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艺术创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

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中国歌剧,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已成为歌颂英雄与弘扬历史的作品,既借鉴西方的优秀作品又与时代相结合。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加快了抗日题材歌剧创作的脚步,许多文艺工作者也都转移到了延安。抗战歌剧作为伟大民族解放斗争的一翼,抗战歌剧创作充分结合当时社会革命的主题,并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解放个性,其中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主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曲》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创作的,由温涛、潘奇、吕骥、李丽莲、程安波、高敏夫等集体创作剧本,李伯钊作词,向隅作曲。该剧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初期战区农村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斗争情景的三幕歌剧。《农村曲》是描写农村人民面对家园被侵袭,积极投身抗战的真实故事。他们“团结勇敢、奋斗牺牲”,最后收复了失地,“胜利归来享安宁”。剧本中,为了保持剧作完整的戏剧性,创作者把许多片段的歌曲集合成了整部歌剧的内容,剧中音乐既有民歌风格的创作,也有进行曲式的歌曲;为适应当时当地农民和战士的欣赏水平,其旋律发展简单明了,用音洗练。该剧音乐注重地方色彩,以富有陕北民歌风味的音乐为基调,兼用了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与民歌旋律巧妙结合,而且采用了有说有唱的活泼的表演形式,给人以高度生活化观赏效果,让观众有很强烈的亲切感,因此具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向隅在创作过程中自如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不仅在音乐上受西洋歌剧的影响,在戏剧结构上,它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戏曲的自由、洒脱的“开放式”戏剧结构,基本上符合西洋歌剧的“三一律”的结构规则,因此,这对中国格局创作来说,是一个成功的借鉴。田汉认为“《农村曲》已踏出了新歌剧的第一步”。

在这之后的作品《大地飞歌》等,都是反映当地农民反暴反侵略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多为抗战生活为主要的题材——歌剧《秋子》,同时也有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歌剧《岳飞》,这部歌剧在音乐创作上,以西方歌剧的形式融入中国古曲和地方民歌的元素,生动地塑造了岳飞、岳云等岳家军将士的形象。

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是为反扫荡而作的一部主题鲜明的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朝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产生在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九·一八”“八·一三”等事件对卢肃的心灵震动很大,于是他决定投身反日的爱国学生运动,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为了配合这场斗争,牧虹同志和卢肃同志一起在三四天的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在结束时大家感到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综合大家建议,创作者们为该剧增加了一个幕终曲,于是《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名曲,就这样诞生了。这首响遏行云的战歌,传遍了燃烧着抗日烽火的祖国大地,传唱至今,时经八十余年,经久不衰,那激昂的旋律伴着充满斗志的歌词依旧雄有力地回响在耳边。

三、艺术院校抗日题材歌剧创编的探索

(一)抗日战争对中国歌剧及歌剧教育的影响

东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最先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害,最早被日军侵占,因此东北地区关于抗日战争的音乐创作也相对较多,辽宁省作为东三省中相对发达的地区,在音乐创作方面最为突出,因此,以辽宁省在抗日战争中的歌剧发展为例可以很好地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歌剧及歌剧教育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和歌颂东北抗日联军的歌剧《星星之火》在东北地区首演成功,之后在各个地区持续公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这部抗战题材的中国新歌剧《星星之火》是由一个创作团队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的,其创作者包括劫夫、李忠义、李尼、苏扬、郝汝慧等人。在歌剧的创作方面,《星星之火》独具特色地将剧情中的“对白”以诗朗诵的形式呈现,并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使该剧曲调更加贴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在唱词上,歌词紧密贴合旋律,使演员在演唱时不会出现拗口的现象,同时观众听着也非常生动易懂。在配器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作曲手段依然以借鉴西方作曲方法为主,而《星星之火》为我国的民族化歌剧创作形式开创了全新的篇章,将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进行了“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为之后的民族歌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歌剧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年轻》是整部歌剧的点睛之作,歌曲简洁流畅,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九·一八事变”84周年,位于辽宁省省会的沈阳音乐学院将《星星之火》这部歌剧进行了复排。复排的《星星之火》在原有的经典唱段和故事主线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主人公李小凤的成长历程,将歌剧改为清唱剧,简化了舞台的景深和景别,精简了道具和舞台布置,从而可以加快了剧情的衔接。在作曲方面,复排的《星星之火》中出现了三重唱,通过声部的叠加以及和声色彩的转化,表现了不同角色的性格、立场的反差,突出了这部作品的戏剧性。此外,作曲家还根据原有的曲调,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作为主题动机贯穿全剧始终。简而言之,复排之后的《星星之火》充分体现了当代我国歌剧作曲和表演的优秀之处,同时也向经典致敬,向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革命先烈致敬。

(二)中国歌剧及歌剧教育的新篇章

歌剧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的艺术形式,这不仅仅是因为歌剧能够被各个阶层所接受,更是因为歌剧在不同文化的国家中都能够被赋予不同的文化色彩,形成带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中国歌剧”作为一个新鲜的名词,具备了两方面的属性,一是“中国的”属性,另一方面的“歌剧”本身的属性,是将世界的“歌剧”进行“中国化”。

对中国歌剧和歌剧教育来说,戏剧性和歌唱性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戏剧性是歌剧的外在表现,而歌唱性则是歌剧的内涵表达,因此,中国歌剧及歌剧教育不应将戏剧性和歌唱性割裂,而是要在培养歌剧人才时要注重两者的兼容,让歌剧学习者意识到学习歌剧表演艺术应当在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掌握歌唱表演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生阅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家将歌剧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使中国歌剧在演唱、表演方面区别于西方歌剧,也让我国的歌剧在世界歌剧中显得格外有生机和活力。

结 语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道深深的印记,它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神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让中国歌剧在创编和教育上紧密贴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和时代特色,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走中国歌剧自己的道路。抗日战争题材的歌剧在我国歌剧创编中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现当代音乐家认为抗战题材宏大磅礴,总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精神,给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是当代的创作者和学习者对于抗日战争故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影像资料上,很难产生真情实感。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作为当代歌剧创作者和学习者,保留、传承这份独特的民族记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应当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勇于尝试不同的创作形式和题材。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歌剧创作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抗日战争(第一卷)
学习月刊(2015年15期)2015-02-27 00:53:26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歌剧
琴童(2009年2期)2009-02-26 08:18:06
创作失败
意林(2006年2期)2006-05-14 14: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