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品牌化发展是重要内容;而在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又是重要抓手。云南具有独特的农业气候条件、农业土壤条件和农业种质资源条件,高原特色农产品具有“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点和优点。除此之外,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相邻,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有明显的出口优势。如何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下好高原特色农业这盘棋,更好地发挥高原特色农产品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比较优势?走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路子,是必然的选择。
农业发展只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才能延长产业链、打造大品牌、提升附加值,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相统一。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精深加工不足也是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短板和瓶颈。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粮食储藏和果蔬产后损耗率分别高达9%和25%,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各种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很不普遍。
而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云南农产品深加工业更是相对滞后,与资源禀赋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以2017年为例,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0.67:1,与全国平均值2.2:1相比,差距明显。
近年来,依托云南低纬高原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云南的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中药材、牛肉、咖啡等“云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第一,绿色农产品产业基础较好。当前,云南正在举全省之力打造“绿色食品牌”。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用工业化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科技装备、精深加工、比较效益、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力争成为全国特色产业第一强省。
发展目标之下,云南首先需要面对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比重低等现实发展桎梏。调查发现,当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效益低,大都是一些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总的来说,云南全省11类特色经济作物平均亩产值仅为2504元,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具有规模优势的咖啡、茶叶等也未达到应有的亩均产值,如咖啡亩均产值仅为1148元,茶叶仅为2118元。造成效益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缺乏精深加工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守着黄金般贵重的资源,却以最简单的方式消费这些好资源,贩卖价值链最低端的原材料。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最为核心的是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关键是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打造现代农业制造体系、培育云南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要把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谋求突破,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云南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缺乏专业型人才;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能力不强;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新时期,云南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聚焦以上问题症结所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彰显新作为。
据测算,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粮油薯增值2倍至4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倍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倍至10倍。从国际对比看,现代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产品加工强国。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从事加工流通等行业的人口却占到2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5%,以玉米为例,其加工产品多达3500种,而我国仅有200多种;在日本,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或辅助材料或题材的深加工产品,以及衍生产品,达到 100 多种。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内核”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实现加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实现大突破,就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一是打破思维定势开展基础研究。一提到农产品加工,80%的人都会理解为食品加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熊善柏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理念上,农产品加工业是绝对发展不起来的,必须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鼓励开发农产品中更多有价值有特色的东西。以菠萝为例,市面上普遍把菠萝加工产品定义为罐头、饮料等食品,其实还可以围绕菠萝的几大功能特色去做菠萝大产业概念:菠萝叶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里除螨杀菌效果最好的天然功能麻,可以做成袜子、内衣、凉席等一系列纺织用品,发展天然麻类功能纺织业;菠萝酶可开发作为药物中间剂,促进药物吸收,甚至可以开发成乳腺癌的特效药。这些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我国农产品加工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实现云南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首先之举是要围绕云蔬、云果、云花、云茶、云药等优势产业,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绿色、高效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科研协作联合攻关。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涉及食品、农学、生物、电子、信息、装备等多种学科门类,必须坚持跨学科融合、多学科嫁接,努力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深入推进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云南磨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秘诀”就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这家起步于2014年“业界新秀”,不仅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布局了300余家经销商,还在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前不久又荣获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公司董事长周锋认为快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产品研发的重视,“我们与天津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还建立了院士工作室,研发出核桃仁17道磨浆技术,攻克了核桃乳产品零添加技术难关,目前正在研发用核桃发酵的酸奶——这些研发成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为我们赢得了市场竞争力”。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科技创新绝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目前一些科研单位的很多成果却锁在“象牙塔”里,并没有与企业对接,用科技力量服务生产。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李积华就指出,最近15年来,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领域显得比较浮躁,能应用于市场、发挥效益的并不多。因此,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紧贴市场需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筛选一批成熟适用的加工技术、工艺,及时发布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成果包;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网络平台。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和市场应用,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队伍,完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热情;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培养一批跨学科、跨行业和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先进的加工工艺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以茶叶为例,茶叶浑身是宝,不仅能用来喝,还可通过深加工萃取提炼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色素等有益元素,广泛运用于食品、日用品、医药等领域,使之从单纯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变为新型食药工业和其他日常用品、生物、环保等工业。故而茶叶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全球茶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最大产茶国,而云南更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中心,茶园面积仅次于贵州,位居我国第二位,茶产业产能过剩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茶叶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上亟需转轨。茶叶深加工道路漫漫,少不了茶叶加工机械的助力。目前我国茶叶机械种类有限,并大部分都是应用于茶叶种植和初加工环节,例如采茶机、理条机、烘干机、揉捻机、分装机等,而其他茶产品加工设备仍有待进一步研发。然而,我国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并不强,许多大型加工产品的生产线长期依赖进口,精深加工涉及生物学、化学等学科,装备生产技术要求更高,目前国内仍然是一个缺口。显然,只有在装备制造上进行突破,我国精深加工业才能走得更远、前景更广。
当前,我国正全力建设制造强国,国家在政策和金融上都鼓励设备创新和产业升级,这正是我国机械设备行业补齐短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做好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研发,首先需要提高技术含量。纵观世界上知名的食品机械设备企业,无不投入精力、资金用于研发,像德国以贴标机起家的克朗斯,如今已成为“系统技术”供应商,拥有1300多项技术。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5天就会诞生一个研发中心。研发中心通过对人才、资金、设备的汇集,是诞生设备新创意、改进设备生产缺陷的地区。放眼当下,我们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围绕产业发展梳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分门别类地通过研发项目逐个研究解决。二是抓好综合技术。就是围绕研发项目开展技术集成,把机械设计、先进制造、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集成到一台整机或一条生产线上的综合效果,由单向技术为主向综合技术为主转变。三是抓好高端技术。结合研发项目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为农产品加工装备注入技术含量,解决高端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具有推动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云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加工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粗加工上,如云南各类蔬菜产量都很高,但大部分加工企业产品只是对初始产品进行简易包装,产品附加值不高,且不易储藏。如果能有大的龙头企业将这些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制成果蔬脆等产品,不仅可以减少浪费,而且其产品附加值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大部分企业对农产品副产物未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真正把精深加工做得好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在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熊善柏看来,国内加工企业“为了保险起见,许多企业注重短期效益选择‘跟风’发展,也称作产品趋同,这种趋同会导致市场无序竞争,造成效益越来越低”。如何走出这个怪圈?需要市场、企业家自己去反思,也需要政策的鼓舞和引导。
一方面,政府应以提高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为切入点,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过分依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不符合科技创新主体的一般规律。而且,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原创性新产品,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现代农业阶段,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对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未来,涉农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应健全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资助机制,支持具有科技人才、科技投入和研发设施完备的优势的龙头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此外,农产品精深加工型企业是一个提升产品二次增值空间行业,流动资金占用量大,建议政府从全局考虑,在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帮助企业搭建多种融资平台,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自身造血功能。
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入滇投资发展,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快速提升云南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可喜的是,近年来云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国内外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比如企业新增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等资产性投资5亿元—10亿元,按5%给予一次性奖补;投资10亿元以上,按10%给予一次性奖补,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纷纷到云南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2019年7月26日,省政协在昆明召开本年度第二次远程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助力‘绿色食品牌’打造”建言资政。委员们建议,要结合云南优势特点,推进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格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推动自主品牌集群发展,打造更多知名“云品”商标。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积极协调落实各类优惠政策,特别要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找对策、想办法。要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解决交通、冷链物流、仓储、水电、网络信息设施等短板,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简言之,农产品加工业的变革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更,更是离不开体制上和机制的变革。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的要求,有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科研体制改革方案和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扶持政策,顶层设计是好的,关键是要把这些政策实实在在“落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农产品加工业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