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9-12-17 21:00河海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形体歌唱声乐

□张 莉 河海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

随着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声乐教学作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学科,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一般而言,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歌唱技巧课程比例较大,声乐表演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一些院校没有开设声乐表演课程,这就导致高校声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声乐表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足,影响了新时期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进程[1]。

一、新时期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循序性培养原则

所谓循序性,主要是指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差异性,提出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案,促使声乐教学由简单到复杂,有逻辑性、步骤性地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简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具体到实践的声乐教学中,应该与歌唱技巧同步进行,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训练[2]。

(二)引导性培养原则

所谓引导性,则主要是通过一个事物、一个人等手段,对声乐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引导,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具体到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表演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则是通过一些教学资源来实现引导,例如《大海啊,故乡》,教师进行歌唱技巧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切实体验歌曲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使其投入音乐的艺术氛围中,进而达到引导学生情绪、提升学生表演意识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目标设定法,结合不同的曲目,明确歌唱训练中的高、中、低声区,促使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能自由转换声区。需要注意的是,引导性培养要融入多种风格的曲目,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歌曲风格,体验不同的艺术情感,达到培养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情感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奠定情感基础。

(三)创造性培养原则

培养声乐专业学生创造性,主要是指结合歌曲创作背景、内容、风格,融入自身对歌曲的理解与感悟,并赋予歌曲不同的情感,将其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声乐曲目的创造性较差,这就需要运用作品分析、主体体验、曲式风格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和对歌曲强烈的感知力,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影像资料教学,通过视觉、听觉、感官上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3]。

二、新时期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建议

(一)扎实歌唱基本功教学

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来说,其前提必须要有扎实的歌唱功底,这样才能增强歌唱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效果。具体到歌唱基本功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提高歌唱气息技巧。气息平稳才能更好地将歌曲完整地展现给受众,进而体现表演者深厚的歌唱功底。一般来说歌唱呼吸是通过胸腔、腹部和胸腹共同三种呼吸方法。在加强日常歌唱气息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吸气、吐气的平稳、饱满,把握运气、换气时机,让整个歌唱更加连贯,一气呵成。

第二,注重歌唱语言的清晰。吐字清晰是一个歌唱者必备的歌唱技巧之一。特别是一些嚼舌字,要正确掌握字词发音,在此基础上,将歌唱语言与字词的发音规律结合在一起,利用唇、齿、舌、牙、喉进行吐字,用声带、腹腔以及舌头与牙齿的震动,带动字词发声,形成完整、清晰的歌曲。

第三,发挥共鸣的歌唱艺术魅力。在声乐教学中,没有共鸣的歌唱是不完整的,因此,要通过对不同歌曲的歌唱训练,培养学生中、高、低声区的共鸣,赋予歌曲通透性、饱满性。总之,只有扎实的歌唱基本功,气息平稳、语言清晰且共鸣丰富,才能让歌唱者自带一种艺术气息,拥有饱满的表演精神状态。

(二)加强学生形体训练内容

肢体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在歌唱表演中肢体的辅助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培养学生表演意识和能力,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形体方面的训练,具体建议如下。

(1)训练学生歌唱表演动作。一般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都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但是对形体训练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的表演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训练学生的歌唱表演动作,就是要将形体课中的内容渗透到歌唱中。例如,形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等。形体姿态,在歌唱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身体形态端庄、大气,以便于更好地运用歌唱气息;另外对于面部表情的表演,面部表情的灵魂在于眼睛,眼神的表演非常重要,眼神要配合歌曲背景、内容,散发出与歌曲一致性的情绪,这样才能让表演更生动;除此之外,手势动作要配合,手背向下、手掌向上、双手向前、单手握拳等,这些手势动作都要加入歌唱中,这样才能丰富歌曲的表演形式[4]。

(2)重视学生表演与声乐伴奏的配合。没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是不完整的,因此对于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集合音乐伴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演必须要配合声乐伴奏,促使伴奏节点与表演动作相互协调,这就需要学生对歌曲有较强的节奏感,教师可以采用反复训练、示范训练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学生歌唱、表演、节奏三者形成一条直线。

(3)避免一味地追求歌唱技巧。对于学生表演意识来说,很多学生在演唱中,过于注重“唱”而忽视了“演”,这就导致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形体表现能力下降,过度追求歌唱技巧,这样会降低歌曲本身的情感意蕴,因此,要注重“唱”与“演”的结合,合理增加“演”,将情感融入歌唱中[5]。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专业的歌唱演员,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表演能力和表演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首先,要有稳定的演唱心态。过度紧张容易导致出现节奏把握不准、走音等状况,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平稳的演唱心态。歌唱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探讨一些轻松的话题,从情绪上进行放松,避免过度紧张,但是也需要注意情绪不能过度松弛,这样也会影响演唱效果。要让学生明白歌唱表演的成功,是由数次登台演出经验积累而成的,要进行良好的心理建设[6]。

其次,要有高度的注意力。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必须要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避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样表演和歌唱才能更加完整。具体到教学中,可以在日常演唱训练中融入干扰教学,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进而集中学生演唱的注意力。

最后,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学生自身要进行自我暗示和心理调节,正确认识自身歌唱水平和表演功底,要勇于接受舞台表演中的失败,通过更多的歌唱与表演,提高自身演唱的自信心。

(四)借助新渠道为学生创造表演机会

只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才能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积极组织和创造学生表演的机会。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校内表演机会的创造。在日常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将课堂作为舞台进行表演,并给予所有学生上台演唱的机会,通过比赛形式,提高学生歌唱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的舞台表演欲望。

第二,丰富多样化的校外表演机会。高校应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组织的大学生歌唱表演比赛,并在校内选拔优秀的歌唱人才,参与社会集体活动,为学生创造校外表演的机会,提高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学生在校外表演活动中,是否得到奖项,高校都应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而且在参与过程中,也能使其不断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7]。

结 语

通过论述可以看出,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表演意识及表演能力的教学相对较少,表演作为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扎实学生歌唱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通过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舞台表演欲望,丰富表演经验,这样才能促使歌唱与表演相结合,达到更好的艺术表演效果。这也是新时期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对声乐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形体歌唱声乐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基础版几何形体变化在服装创意立裁中的应用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