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
(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重庆 408109)
引言: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在高中教育中,应响应国家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不断的充实自身。本文就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在教学中,通过这五方面的渗透,提升学生化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宏观辩识,在化学学科中,就是物质、元素这一类型的内容。化学中,物质由一些元素构成。通过宏观的方式,可以对此进行明确分类。微观,则是小的内容,如原子、分子这一类型的内容[1]。通过对原子、分子的微观探析,可以确定物质的具体形式。在化学学习中,通过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化学素养形成。
化学物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变化观念,就是指物质的运动,在某一规律下,有序的运动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物质的总量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平衡思想。
在化学学科中,通过证据、模型,可以对物质组成元素、化学性质等进行风气,通过推理的方式确定结果,该过程就是证据推理。在证据推理的过程中,以模型的方式,将推理内容呈现出来,将复杂问题形象化,以此发现物质的本质与规律。
目前,无论在化学学科,还是其他领域,科学探究精神都十分重要,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化学学科中,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发现更加深奥的内容,能够将不同内容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知识创新。通过探究,会改变传统的认识模式,创新意识也会随之提升。
在我国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支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可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实践[2]。此外,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此,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发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作用,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化学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微观角度,对物质进行探究,分析物质的本质。化学学科的本质,在化学核心素养中微观分析中有所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本身的特性,使学生学会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以此完成知识教学。核心素养,体现出化学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化学素质,使学生形成科学学习精神。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会提出假设,也就是证据推理,然后建模。利用模型分析物质组成、性质、结构等内容[3]。最后会对结果进行科学探究。在研究化学问题中,科学探究、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两个环节十分重要,是促进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以《粗盐的提纯》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实验原理展示给学生: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杂质中的Ca2+,Mg2+,SO42-则可通过加入BaCl2、NaOH和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而除去,也可加入BaCO3固体来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当教师展示原理后,这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模型,验证实验原理。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后,就会得到精盐。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了解物质的本质,同时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日常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会采用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立宏观辩识、微观分析、科学精神。对于化学学科来讲,实验过程,就体现出化学思维的过程中,展示出该学科的优势。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学学科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实现化学教育价值。未来发展中,学生不仅需要适应社会,同时自身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体现出教育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促进意义。
总而言之,通过文章的分析,发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与化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内容,应用教学各个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