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
(吉林省永吉县第四中学,吉林 永吉 132100)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老师的教学语言是贯穿整个课堂的纽带,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由此可见,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个人认为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有效教法、提高业务水平以外,还必须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追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以歌唱教学为主的音乐课型中,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基本要素是应注重的,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内容,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如果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在朗诵歌词时注重情感的投入,讲究语言的韵律、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以情带声地演唱歌曲,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如: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教师和着舒缓的节奏,运用诗一般的语韵,将学生带入流连忘返的意境中去,这将会极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并朝向更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教师的语言应当尽可能做到声声入耳、娓娓动听,又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把学生引入歌曲所创设的情境中,需要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辟而简练。如在上七年级第五单元《欧洲漫游》时,我的导语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同学们“这次我们旅行的交通工具非常特别,我们不是乘坐火车,也不是乘坐飞机,我们要乘着歌声的翅膀进行我们今天的欧洲之旅”,这句话就让学生充满了好奇——究意是什么样的音乐呢?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在欣赏乐曲时,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既要“动心、动情、动容”又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非教师运用恰当、感性的语言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不可!假如教师讲课时表情冷漠、没精打彩,语调平淡、语言干瘪,那么,语言始终调动不了情感,说话人只成了一台只发声不传情的“机器”,就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更别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了,在感悟音乐中陶治情操等一些音乐教学目标就更难以实现了。
法国名家卢校说:“除绝少例外,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是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被描述的)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在欣赏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我曾摸索过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知音乐形象进入音乐意境这一途径。例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这一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欢腾场面。欣赏这一作品时,我先通过播放春节序曲的音乐,引导学生在这欢快喜庆的旋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节日的欢乐场面中,兴奋陶醉,使他们仿佛看到多姿多彩的秧歌舞、优美飘酒的彩绸舞,滑稽活泼的民间杂耍,看到人们尽情地歌唱幸福的新生活,憧憬着美妙的未来。然后教师有意识的进行意境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紧接着再一次欣赏全曲,边听边感受、交流、讨论节日中各种喜闻乐见的场景,再配以恰当、丰富多彩的,融视听享受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以上只是我对教学语言艺术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诚然,在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不可否认能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会极大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千万别忽略了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的表达,因为这两样法宝才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而直接的表达方式。为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夯实专业基本功之外,更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因为在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优与劣,表达的好与坏,准确性与否不仅仅反映着一名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可以这样说,教学语言对每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是一项必须严谨对待的事情,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然而,锤炼教学语言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长期不断地学习、积累、运用、反思、总结和提高,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只有对教学语言引起足够地重视,才能在课堂上不断地感染学生、感染自己,才能使传播真、善、美的教育主旨实现得更好,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从而向着理想中的优秀教师一步步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