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彪
(贵州省印江县天堂小学,贵州 铜仁 555203)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良好的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有效的培养,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将二者相互融合,成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以及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加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数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由于书本上的知识有限,因此学生所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上书本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全面,因此无法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在语文课堂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具有以下价值,第一,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每一则故事、每一首古诗中都包含着对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思乡情怀,在学习“不及汪伦送我情”时,感受到作者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1]。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眼界开阔以及文化积累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每项内容都是我国文化的结晶,之所以能够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其一定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解传统文化,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和观点等,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在讲解《游子吟》时,通过对诗句的讲解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同时联想到自己,更加深入正确的理解母爱。
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课堂中的基础内容,因此要想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充分渗透,就需要先从教学理念入手。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素质教育,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素质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际课堂中,避免出现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化的情况出现。针对教师自身,除了需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之外,还需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含量,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自然而然的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堂相互结合,激发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为今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融合提供条件。
教学方法对最终教学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还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目前在小学教材中也包含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提取出其中具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例如,教师在讲解《草》这一古诗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出有关于草的美丽图片,激发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接着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古诗的对仗工整以及押韵之美。最后分析古诗中的重点语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自然界中的小草,体会到野草坚强不屈、生命顽强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并由该精神联想到自己。即使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心,教导学生要像野草一样,迎难而上,不向困难屈服,总有一天会克服困难[2]。
小学语文书本上的内容有限,要想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完全渗透在其中,还需要将其与课外资源充分结合,加上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仅仅讲解书本上的内容,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引入课外资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新鲜感,并给予学生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机会,鼓励学生,使其爱上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沟通,利用课余时间带孩子多接触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例如学习水墨画、毛笔字以及传统乐器等,以上方式都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以上行为都需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保证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为接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条件。
课外活动是提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参与程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教师举办课外活动时,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举办书法比赛,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书法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写汉字的同时,感受到一撇一捺中包含的深层含义。除此之外,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故事会,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上几种方式都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实践中[3]。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想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还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利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拓眼界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