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
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许多绘画家在色彩的使用上追求“自然”境界。这种理念的形成与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而木材上奇变无穷的纹路激发了绘画者无限的遐想,以线条来表现事物的轮廓,在轮廓之中或涂色彩,或留空白是中国绘画艺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由于木头与木炭之间的联系,木炭成为早期人们绘画的重要工具,因此,黑色也就成为了中国绘画色彩中的主色调,这也就是中国绘画习惯于通过黑与白的对比来表现景物的原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中的“黑”与“白”又发生了丰富多样的变化,比如“五色”“六彩”“计白当黑”等,使得中国绘画能够通过黑白二色来描绘出大千世界,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绘画文化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发源地的,绘画艺术的起点主要是石头,比如巴底农神庙、角斗场、雅典卫城等都是以石头为建筑材料。从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到米开朗琪罗的众多雕塑,皆是以大理石为创作材料。以石头艺术为起源的欧洲艺术色彩,可以说是一个单色的纯洁世界。后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归来,带回了大量五颜六色的宝石,蓝宝石、红宝石等,这些宝石渐渐影响西方人对于绘画色彩审美的观念,拜占庭式、哥特式等艺术建筑艺术风格逐渐兴起,构成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因此,西方画家一方面注重大理石雕塑艺术中光和影的关系,另一方面吸收了各类建筑中的色彩表现艺术。总体来说,西方绘画艺术主要是以单色为起点,逐渐形成的一种追求光和影、光和色的表现艺术。
在唐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其中,文人画,也就是直抒胸臆、表达内心情感的水墨画最为著名。从唐朝时期的王维,到宋元时期的荆浩、董源等人,文人画逐渐发展壮大,到明清时候的董其昌、“清初四僧”“扬州八怪”等,文人画逐渐变成了中华绘画艺术的主流。由于文人画以墨为主要颜料,黑色自然就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基调。中国绘画艺术家充分利用墨的优势,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水量来调墨,使得原本简单的黑色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感受,通过五色“焦、浓、重、淡、清”来表现事物的远近、明暗等。在具体的绘画时,有的以浓墨为主色,采用淡墨作为衬托或对比,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有的以留白为主,通过其与墨的浓淡对比,呈现出一个更为空灵悠远的画面。除了以墨代色的手法外,中国画还经常用浅绛,或称淡彩,以墨色来表现形体,再淡染色彩,呈现出单纯地画面色调。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色彩的运用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西方古典绘画艺术注重重现自然,以写实为主,到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艺术在色彩上重理性而轻感性,注重遵照事物原本的模样,呈现出自然化、精确化的艺术特点,尽可能地将事物表现得精确、清楚。在19世纪,法国的德拉克洛瓦和英国的康斯太勃尔对古典绘画中的色彩使用方式进行了改进,由深重晦暗变为明亮鲜丽。19世纪下半叶时,印象主义画派出现,西方绘画色彩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以莫奈为首的画家开始削减对形体的表现,追求物体色彩在光影变化下给予人的不同感受,更加强调绘画色彩的客观性,比如著名作品《日出·印象》《睡莲》等,在这一时期,光源色与环境色成为绘画色彩主要表现的元素。而在后印象主义画派中,色彩的运用由客观转变为主观,画家们更加注重表达自己对于物体的主观情感,通过提高色彩的明度、强度和张力,来提升画作在视觉上的冲击力,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
从色彩感受的角度来说,中国绘画艺术更多地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感受色彩的变化,并通过浓墨淡彩的用色手法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更加倾向于“写意”。而西方绘画艺术则更加倾向于理性的观察和思考,注重光学知识和几何思维的运用,在色彩上强调色块厚重,前期的笔法比较细腻,而后期则比较奔放,注重对客观物体的真实表现,并充分利用丰富多变的色彩来表现光色效果。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绘画艺术的色彩运用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借取对方的在色彩上的运用优势,在不断借鉴、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