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雪艳
项目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应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通过信息搜集、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项目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完成整个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根据项目主题,通过搜集资料、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获得方法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书面报告、口头汇报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学中以活动任务项目驱动教学过程,凸显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策划、合作、交流、展示完成活动任务项目。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能力本位”原则,诗歌篇的教学也不应例外。因此,诗歌篇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朗诵和演唱诗歌的能力、引用和仿写诗句的能力。为什么是这两个能力呢?一是诗与歌有着“自古以来”的天然的联系,诗都是可以歌唱的,而且诗词歌咏的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很符合当代大学生喜欢唱歌这一特点,学生不排斥,自然学习兴趣浓厚。越来越多的诗词在各种节目中被演唱或朗诵,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培养诗词的歌咏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古典诗词”;二是大多数行业都对写作存在显性或隐性需求,而写作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毫不夸张地说,恰当地引用诗词和典故、恰如其分地仿写却可让你在写作上事半功倍。
在诗歌篇教学中引入项目化教学这个形式,能很好地完成上述两个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计为: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能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体味诗歌中的典型结构、表现手法、风格或意境;培养学生朗诵诗词的能力,能有感情朗诵诗词,发音准确、音调流畅;培养学生演唱诗词的能力,能演唱已有的诗词歌曲,或能借用现成曲调演唱,倡导自编曲调演唱诗词;培养学生引用诗句的能力,将所学诗句灵活恰当地运用到日常语文实践(交谈、演讲、辩论、写作等)中,能化用和仿写诗句。
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简介、所属的诗歌流派或团体及其代表作品等基本常识;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能解释诗词中的字、词、句、篇;掌握重要诗词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艺术特色或艺术表现手法。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语文视野,提高文学修养;通过诗词的欣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使文明源远流长。
在课程整体设计中,课程教学项目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项目设计的好坏决定着课堂的成败。根据诗歌可运作的社会实践活动确定项目——××诗词歌咏大赛或××诗词歌咏晚会。在献上节目(讲主题故事、朗诵、演唱、写作等)的过程中,既能实现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养成,也能达成能力目标的培养。
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个教学内容为例,首先确定项目——“距离与爱”诗词歌咏大赛,学生接收任务,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分成故事组、朗诵小组、演唱小组、写作小组。
故事组的任务是搜集展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同时拓展延伸至其他“距离与爱”的情感故事,例如徐志摩与林徽因、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牛郎与织女等的爱情故事,诠释他们认为的种种的“距离与爱”的故事。旨在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清晰表述的能力,解决诗歌学习中作者、诗歌创作背景等问题。
朗诵小组的任务是朗诵主题诗歌。要求选取整首诗或诗歌的某一或某几片段,配以开场、独白、双语朗诵等形式,小组集体朗诵。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体悟、共鸣,润养身心,化育灵魂。
演唱小组的任务是搜集有关“距离”的爱情诗,例如《卜算子·君住长江头》《君生我未生》《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等,借用现成曲调演唱或自编曲调演唱。通过对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用恰当的方式将情感宣泄出来。
写作小组的任务是引用所学诗句写作“众说纷纭话距离”,或仿写《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各小组成果汇报(演出),师生点评。
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歌传达的情感、诗歌语言的魅力、体验诗歌特有的审美,诗歌这种最富文学语言艺术的体裁,需要这种开放式和创新式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