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梦醒
现实世界是科幻小说幻想的起点,科幻的灵感源于现实,而现实中文化、科技的发展又会在科幻文学当中得到反映。就中国而言,读者往往更加关注“当下现实”,而非“未来现实”。以凡尔纳模式为例,其小说特点是将未来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活当中,侧重于表现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达到的理想。凡尔纳的作品在20世纪初便被译介了过来,受到了许多中国人的喜爱,成为了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外国科幻作家。另一方面,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小说则主要描写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以及这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其作品直到1980年代才陆续有中译本出版。从二者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出,中国读者在科幻小说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对当下的关注,而非遥远的未来。
中国科幻小说较多着眼于未来的几十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期待在有生之年看到故事中的情景变为现实,比如生物基因工程、太空探测、人工智能等可以预见的科学技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构建和预测。因此,中国科幻小说的科幻观念在幻想与现实的处理上,通常更加尊重现有的科学技术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不远的将来进行描绘。
艺术源于感性,科学技术却是理性的产物。在科幻小说当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又相互对立,文学性与科学性的矛盾处理是科幻小说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些科幻作品被称为“点子文学”,就是因为其中只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构思,但缺乏文学性。从小说的构思上来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并不适合用来创作科幻小说,中国哲学思维习惯于通过知觉体验的方式来表现具有灵活性、涵盖力和领悟空间的认知成果,而西方哲学思维则更注重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精确地表现知识。科幻小说即是另类的科学推导过程,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是重要的创作元素,因此,科幻小说在西方社会的形成顺理成章,但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却必然要对其艺术性与科学性进行重新定义和构建。对此,郑文光提出了解决办法,即把整个小说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构思上,让科学技术成为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线索。在这种创作思想下,科学小说必然会带有“硬科幻”的气息。
科幻小说是清末民初才引入中国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国科幻小说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坚守,在艺术与技术的处理上表现出了自己的态度。如当前外国科幻小说呈现出反科学的趋势,但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并不认同,科学问题还是要通过科学知识来解决。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既保持着一贯的文学性,又体现出了坚持科学意识的观念,传达出了一种态度,即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来正确认识世界,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科幻小说属于舶来品,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也不利于科幻小说的创作。但这并不否认中国人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这一点我们从古人留下的书籍当中便能看出,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大禹治水、飞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马,古代关于机械人的故事也不胜枚举,如《朝野佥载》中记载唐初时期,一位叫做殷文亮的县官制作了一个木机器人,在举行宴会的时候,这个机器人能够按照座位为人斟酒,且如果客人酒杯中酒没有喝完,那么它就不会再为其倒酒。由此可见,中国人并不缺乏幻想力,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科幻创作素材。将科学幻想与传统想象元素融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学风格。如果从科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的深化,那么神仙、法术也只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只不过这种技术超过了人们的理解能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营养,不仅能够拓宽科幻小说的创作思路,还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融入“中国风”元素,强化中国科幻小说的本土性特征,促进其中国化的发展。
科幻小说以工业文明的发展为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未曾有过的种类,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奇观,譬如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内心产生了困惑。中国科幻小说本土化发展,既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对如何发展、利用科学技术的深入思索。目前来说,中国的科幻小说较为小众化,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但面对时代,中国科幻小说仍作出了真诚的回应,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并塑造了一批感人而特异的文学形象,引起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