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讲“南村群童”之浅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解值商榷之处

2019-12-17 20:31黄少坤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寒士顽童茅屋

◎黄少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具有高度人民性的脍炙人口诗篇。

公元756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期间,杜甫历尽险阻,艰苦备尝,亲眼看到人民疾苦。公元760年,“安史之乱”未平,杜甫由陕西漂泊至成都,经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处所。谁知次年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茅草,一夜秋雨,浇透了室内衣被。漫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身的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善良宏愿,乃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茅屋被秋风吹破,表现的却是他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思想感情。但是,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P147对该诗第二段作这样的讲解:……在风破茅屋的情况下,加上顽童“戏谑”,诗人的心情更加痛苦;原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P168:“面对顽童的……”,P174:“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338:“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P346:“第二段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还公然地抱着茅草大摇大摆地走着,故意气我”。对“南村群童”的这种种说法,我颇感值得商榷。

第一,从写作背景来看,“顽童戏谑”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诗人写作此诗,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日益衰败,兵荒马乱,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被秋风吹破茅屋的不只杜甫,还有其他贫寒百姓。对于他们来说,要不是十分需要的话,其孩子怎么会冒着狂风抱走茅草。抱茅群童,岂能简单地说成是有意跟杜甫作对的“顽童”?贫困不堪的孩子,还会作怪“戏谑”吗?《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顽童”和“戏谑”的注释是:顽童,顽皮的儿童;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第二,从诗的描写角度来看,群童抱茅的情景描写,是诗人从个人观感着笔写作的。“欺我”“忍能”“公然”等描写群童行动的词语,并不是客观描写,而是诗人从个人的心理感受角度进行描写的;也不是作者着意批评群童的缺德,而是诗人目睹茅飞,有的挂林梢、有的沉塘坳,心情十分焦急痛苦之际,又见飞散在地上本可拾回的茅草,却被寒家孩子抱走,勾起诗人由己之苦想到天下人之苦,痛苦更加深沉,同时,想到个人的一点牺牲对“寒士”有益,也是心甘情愿的,于是用诙谐的口吻对“群童抱茅”的情景作一番描述。这是一种既忧又喜的矛盾心理的流露。在诗歌中常常解剖自己的矛盾心理,是杜诗的风格特点之一。

第三,从诗的照应联系来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既是对第一段茅草被风卷走情况的发展,大大扩展了诗的容量,使诗人由忧己推及到忧人,又为第四段抒情表达愿望打下现实基础。如若“群童抱茅”,不是因家境困苦不堪,不值钱的茅草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十分急需的话,而把其说成“顽童戏谑”“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顽童的趁风打劫”,调皮地跟诗人作对,从而加剧诗人的痛苦,那么,诗的最后部分抒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便失去了现实基础,成了无根无由的想象,这显然是不合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其实,“群童抱茅”的情景及作者心情的描述,是为第四段抒写对“寒士”的美好愿望埋下伏笔。

第四,从诗的立意来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体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已为人的崇高胸怀,从而赋予诗篇宽广的社会意义。“群童抱茅”的情景描写,完全是作者的一种诙谐说法,决不能把“群童”解说成含有贬意的“顽童戏谑”“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顽童的趁风打劫”,否则,不仅诗歌失去了前后照应联系,而且感情基调也不一致,以致损伤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有高度人民性的特点。

综上浅述,笔者不揣冒昧,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的讲解及译文提出如下拙见,以祈广大同仁赐教。讲解:这一段是对第一段描写茅飞不可收拾惨状的补充和发展。诗人在十分焦急痛苦之际,又眼见飞落在地上本可取回的茅草,却被南村贫寒百姓的一群孩子抱走,由此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对抱走不值钱茅草的群童予以无限同情。于是,诗人从个人观感角度,用诙谐的笔调描写群童抱茅的过程,以及个人极端痛苦的内心世界。译文:南村群童像是欺侮我年迈力衰一样,竟然忍心当面做起“盗贼”来,毫无顾忌地把茅草抱进竹林中,我年老多病,唇焦口燥,想要呼唤劝阻也是显得无能为力。唉!连不值钱的茅草也是贫寒人家所急需,我只好作罢回归,倚着杖子为世道多艰发出深沉痛苦的叹息!

猜你喜欢
寒士顽童茅屋
茅屋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偶拾
茅屋
孔子劝顽童
致杜甫
路遇顽童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职校多“寒士”源于通道太逼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