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如水
——厦门记

2019-12-17 17:15:21和丽琼
壹读 2019年12期
关键词:鼓浪屿

◆和丽琼

这里有我向往的海。这里的海,准确的说,是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属于内海,它的颜色与外海是有差距的。但是,对于在山川长大的我来说,怎们会在乎海水的颜色不够蓝?海的魔力在于,它让我一面害怕,一面又对它进行着无数的幻想和深思,并且时来已久,就像我即将完成的某个人生大事。风是这里的使者,一出机场,一阵风来了,拍打在我的脸上,温情中带着点浪漫的气息。无论如何,在心里鼓鼓勇气,我带着仪式般的庄严来了。

这是一个带“门”的城市。门,在任何时期都是很重要的存在。它的出现伴随着人类意识的一大进步。早在我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的时候,他们就用一块可以挪动的石头堵住洞口,门的雏形伴随着家居意识的产生而出现。门外是开阔又危险的世界,门内是狭窄却安逸的居室。门外是共享,门内是隐私。这个巧妙的物象,在开关之间完成人们的生活。一个名字里带有“门”的城市,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光景。

街头巷尾

厦门,一定是开放的,“门”代表着“欢迎”与“接纳”。这是一个连接着海的城市。这个有陆地有海的地方,伟人故事曾经传遍九洲大地。夜幕降临,随着出租车司机带我们闯入奔涌的车流,景象开始立体起来,闪烁的霓虹,林立的大厦,不时灌入耳朵的软糯的闽南语,还有吹乱了头发的海风。海螺姑娘一定在海边诉说着让人迷醉的故事,就像有一股魔力,人们痴痴听着。

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我面前展开了。我迎着风,沉默的接受了它对我的欢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盛开着的三角梅,不可不说的是有许多“胡须”垂挂着的高大茂盛的榕树。询问出租车司机,为什么榕树有许多悬垂的枝条丝,热情的师傅给我讲解了一路,原来榕树是厦门的市树,三角梅是市花。这些“胡须”叫做“气根”,榕树的种子萌发力很强,受到飞鸟的活动和风雨的影响,使它附生在母树上,摄取母树的营养,它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长出许多悬垂的气根;而入了土的支柱根,加强了大树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这就是它能“独木成林”的奥秘。这是一种可喜的力量,任何一种生命在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方式,随机应变,保住自己,强壮自己。

走在厦门的市区,飘移的双眼除了被榕树的绿所吸引,还有不时跳入眼帘的红色的三角梅,一绿一红,相得益彰,让人喜悦。三角梅又叫“叶子花”,在丽江倒是常见。厦门的三角梅在道路两旁极多,笔直的道路有多长,两旁的三角梅就陪伴多远。三角梅的红分为好几种,有艳红,暗红,紫红,嫩粉红,每一种红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它们开得这样鲜艳,就像骄傲的少女带着粉红色的面庞,舞动着曼妙的身姿,惊艳、动人。三角梅的种植率如此高,可见当地人对它的喜爱。它的确美丽,特别是栽种在桥沿上,远了看,一大片红艳艳的,极为醒目,近了看,又被它浓重的颜色所聚焦,细看之下,它显得一尘不染又娇嫩欲滴。花儿开得这样浓烈,似乎要把它所有的情意献给路人。

这座敞开着门的城市,有撩人的风,伟岸的树,机灵的花。

它的街头巷尾,充满了风、花、树的呢喃,它们在每一处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肆意约会。

这方校园的颜色

厦门大学,像一颗晶莹凝重的珍珠,幽幽泛着光泽,吸引着我。

我们在白色的厦大正门即西村大门进入。此门给人感觉高大、宽阔,一眼洒进去,有两大排笔直的棕树迎来,一个小型喷泉在阳光的照射下欢畅的运转着。厦门大学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有不少电视剧在此取景拍摄,代表作有《一起去看流星雨》。“滨海风光,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雾之中,若蓬莱仙境;最妙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这应该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校园内倒不能说游人如织,确切一点说,其实已分不大清楚谁是游人谁是教师学子。沿着道路笔直往前走去,两旁都是绿油油的草坪,一切都惬意又让人感觉不真实。这果真是产生美好的校园,常驻的永远都是年轻的生命,轻盈又闪亮。

突然,一座褐色的人像猝不及防地进入视线,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拿着一顶讲究的帽子轻轻放在胸前,穿着合体的西装,头发一丝不苟,他的脸庄严,平和,目光仿佛透出一丝光亮,向着正前方射出希望。他有绅士般优雅的态度,不,他就是一个绅士,凝固在塑像内的他就像看见前方有感兴趣的人或物,于是驻足脱帽,耐心地等待着迎接。他就是厦门大学的创始人——陈嘉庚。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志在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1937年春因无力维持,无条件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自强不息”是陈先生创校时亮出的精神话语,“止于至善”是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口号,将这两句古训作为校训,其意义不明而喻,旨在激励师生开拓进取,顽强拼搏,追求事理之极致。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在几代人努力成果的沉淀下,如今的厦大赢得了“南方之强”的美誉,金灿灿的荣誉让它越发自信与笃定,朝着先辈们当初所设想的愿景不断迈进,步履坚定,目标明确。

阳光的照射使每个人的脸上显得柔和,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眼睛继续向四周望去,这里的每一寸,我都喜欢。好的氛围可以调动出好的情绪。一路嬉笑颜开,快乐就像这里的空气,无孔不入。

我们在一座红色的建筑旁驻足,抬头仰望,这里是鲁迅纪念馆。纪念馆位于集美楼,1926年9月4日 至1927年1月16日,鲁 迅在厦门期间曾寓居于此,这栋楼因此成名。1952年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室,后与鲁迅文物陈列室合并,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字。鲁迅之子周海缨先生为该馆名誉馆长。一楼有几间房,但门锁着,我们直接上二楼去。整层二楼都是展览室。楼道长又窄,墙上涮上白漆,配上朱红色的柱子和门窗,让人误以为走入了当年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这里是先生居住过的地方,遗留有先生的气息和风骨,所有人都怀着万分的虔诚前来拜谒。

在纪念馆里,我首先看到了先生的手稿。在那个拐角的第二室中陈列着鲁迅在厦门时期所作的珍贵手稿,比如《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透过厚厚的玻璃,泛黄的稿纸竖行排列在柜中。看着这斑驳的稿纸,我很难将它们与语文课本上的它们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它们实在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好像任何人都可以写得出来一样,不甚整齐的字迹,改错的线条圆圈,就像是平时自己的稿纸上许多的缺漏。在这个展览室内,我伫立在先生的稿纸前面,凝视着弯弯扭扭的字迹,这些陈旧的透着黄色的遗物将我带入一种奇妙的情绪里,久久不愿离开。

在“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展览室里,我感受到爱情的意义。2006年,在周海婴先生的支持及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大力协助下,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再次进行了整修,并增设了“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展室。鲁迅到厦大教书时年45 岁,在文坛上已取得重要地位,但在感情生活方面才刚刚开始,在这个特殊的时光里,他经过犹豫和彷徨,冲破世俗的藩篱,开始了与许广平的爱情。室内排列着许多先生与许广平往来的书信,有许广平替鲁迅编织毛衣的毛线和衣针,以及鲁迅的烟斗、烟盒等,还有鲁迅在厦门大学时寄给许广平的明信片,这些都是他们过往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把彼此的感情融入到了细碎的日常里,汇成了一段甜蜜的故事,以至于让现在的这间屋子里都还闪出一些粉色的韵味。

转换时空的维度,我若穿越时空,愿意成为载满历史的文物,静静的躺在展览馆内,不言不语,每天就看窗外的人们探究的眼神,心里既得意又悲情,这是一种命门,关于品质、价值以及持续的努力。人的生命过眼云烟,转眼如秋之落叶深眠于黄土下,但优秀珍贵的灵魂却能突破时间的限制,一直延续生命的厚度,就如先生的精神与品格。

你若行走在校园里,便会被这里的绿意给迷了眼睛。校园里每一处树木都是绿茵茵的,在高大的树木旁还有许多红色的花朵,甚至有一种紫色的不知名的小花,它们相互映衬着,随风摆动。厦门没有冬天,厦门的植物不需要凋零。不经意间,一片棕树林出现在眼前,修剪得干净整齐,漂亮极了。这是一个坡,高处种着棕树,经过绿油油的草坪,往下走,是一池干净澄亮的湖。这池芙蓉水就像一个姑娘亮晶晶的双眸,自信大方地展示着她的俊秀与灵动。

芙蓉湖的得名,源自李光前的家乡——南安芙蓉乡,李光前先生对厦大校园的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此命名之。不难看出,厦门大学的布局采用了良好的风水学与闽南建筑特色,整座校园就像一幅山水画,人们一走进,就仿佛走进了自然里,如沐春风。厦门大学的美丽驰名四方,而芙蓉湖在整个厦门大学校园里是点睛之笔。芙蓉湖之于厦门大学,犹如未名湖之于北京大学。

走到湖旁边,青山绿水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这里被改造成一个小广场,楼梯依坡而造,可供游客休息玩耍。我选择了中间的一个阶梯坐下,看着正前方平稳甚少波动的这池水,仿佛外界被隔开了。湖的前方是高大的教学楼,映立在湖面上的倒影就像海市辰楼,湖水在柔和的阳光里波光粼粼,还有几只黑天鹅带着它们的宝宝游来荡去,黑天鹅很罕见,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它们也并不惊慌,自顾自的游去。此刻是享受的,如果能生活在这座校园里,我每天都要来这里坐一坐,那该多幸福。柔风斜阳的照射下,芙蓉湖就如它的名字淤泥而不染,随着小路围湖慢行,阳光就像洒下万丈金光,披在楼宇绿叶上。

红墙配着绿叶绿水,远处传来南普陀寺的钟鸣,似是身边人群都隐去,来到古时早起朝拜的光阴,心中只有山水,只有佛。

芙蓉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厦大的校园里,在初冬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想,它在每个晴天雨里,每个晨中暮色,每个风起雪至的时光中,都别样动人,自由的绽放着光彩。它安静地舒展在厦大的臂弯里,一留即百年,成了永恒。

芙蓉隧道离芙蓉湖不远。近几年,因网络的发达,芙蓉隧道成了网红,声名鹊起。它被称为中国最文艺的隧道,是中国最长的涂鸦隧道,全长1.01 公里,净宽8 米,净高4.5 米,走进去,别有洞天。进入长长的隧道,因洞内稀薄的空气稍显压抑,但目光很快被墙上色彩鲜艳的涂鸦吸引,各类题材都有,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表达爱意,有的表达离别,有的怀念校园生活,有的纪念同学情谊,还有我最喜欢的超人类型,当然也不会缺少以时下流行的素材为背景创作的绘画。墙上的每一幅壁画挥洒的是同学们的才华和青春。每一幅作品就是某一个时刻灵光闪现的激情与创意碰撞的结果。芙蓉隧道里的壁画,都是用容易被覆盖掉的颜料画成的,每隔几个月就会更新。它时刻在变化,每一幅壁画都显得珍贵,因为只属于当下,只保存现在的记忆。它是直播的,短暂的,就像那个名词,青春。

出了厦大南大门就是南普陀寺,一个千年古寺守护着一所大学,这样的机缘,属于天机。

海, 因为你是海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因为你是海啊”,瞬间被感动。只因为你是海,便是一切。

对出生于高原,从没见过海的孩子来说,沿海城市是一种诱惑。沿海城市意味着,丰富的海鲜美味,广阔无边的大海,海浪翻涌的声音,海风吹起的发丝,以及细软柔棉的沙滩。也许厦门的海不算完美,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在厦门,沿着海岸线分布着好几个沙滩,其中白城沙滩最具人气。

站在路边往前看去,沙滩很大,因人少,显得清净。有些大人领着小孩在挖沙子,有的在放风筝,一些年轻人在尝试着用各种姿势拍照,几个中年男人只是抽着烟静静地看着海水一动不动,或许他们在这里寻找一些什么。海水并不如想象般的蔚蓝,但这不影响我对它的注视。每隔几秒,几股微小的海浪打过来,快到岸边的时候又沉下去恢复原状,这一升一沉,无限循环,力量的缺乏使它们很快被淹没,与惊涛瀚浪不可比,却不失自己的柔弱小巧之美。晒着暖烘烘的太阳,海风习习,海水辽阔无边,眯着眼望向远方的时候隐约可见对面的岛屿,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就如自然的神秘。

自然界总有不知的力量在牵引着万物。古书上有记载,“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白天涨落为潮,夜间涨落为汐。潮汐是非常守时的,几乎和时钟一样准,有规律可循。一昼夜之间海水有两次涨落,一次面向月亮,一次背对月亮。它们总是如此,千年不变,就是无数次的潮起潮落,才有了美丽的白城沙滩。我看到的景象自然不是涨潮期,海平面平稳,有不少礁石裸露在外,这些石头呈棕褐色,它们的根部稳稳的扎在海水下面的某一个地方,露出的部位因阳光的曝晒露出大小不一的洞孔,每当海水涨潮被淹没在水下,这些洞孔也含满水,就像它们的眼泪。有的礁石如椭圆状,像一个大肚子,而有的则竖高单薄,挺立在那。无一例外,它们都被海水打磨得光滑圆润,没有棱角,这是它们生存的常态,循环又不止。看着它们,就像是看着无尽深陷在不可知轮回里的人们,在这团迷雾里,最显眼的是生命的尊贵感,当然,还包括挣扎时透出的无奈与无力。

不同于潮起时的海浪,中午的海浪温和,海水悠悠地荡漾着,懒洋洋地翻起一个个小浪花,慈母般地抚摸着柔和的沙滩。白沙细又软,想紧紧的抓住,奈何它从指缝间溜走,流沙,握而不得。我学着电影里边的情节脱掉鞋袜,光脚踩在沙上,脚趾头深深地陷进去,一种无力感袭来,往前走亦跟不上旁人的脚步,费力抬起脚往前一步,踩下去这温柔沙里,又使力抬脚前行,如此走不到几分钟,脚就有了酸疼感。

厦门的环海沿路是政府下了大功夫建设的。目前,环岛路是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的主赛道,被誉为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路间的绿化是《鼓浪屿之波》的乐谱,路旁还有马拉松塑像,红色道路的部分只能行人通行,可见用心良苦。在高大椰树和棕榈树的映衬下,行人显得渺小。眺望着海,阳光无私的照射下来,海风轻轻吹拂脸庞,踩在柔软质感的橡胶上,时光就像从很遥远的地方送来了温暖的问候。我想,这刻时光的记忆,一定像海水般蔓延,甚至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想起这风的轻柔和手心的温暖。

青春短暂,而海水,礁石,细沙,迷惑人心的浪涛声,它们在无尽的时空里永恒,在此留下的记忆,感受到的美好,似乎也会如我所愿,在这里,在照片中,凝固成永恒。

它们会守护好的。不远处,海面升腾起一个小巧的浪花给了我无言的承诺。

与岛相逢

在许多关于海的歌曲里,美丽,辽阔,忧伤,阔达,它与这些词汇相连。在书本里,海是蔚蓝色的,可以给人抚慰,与天遥遥相对,在某些时刻可以呈现海天一色。而在我的心里,海是愉快的,是亮晶晶的,是带着诱惑因子的梦境。它既是潮湿的,也是干爽的;它即有深深的神秘,也有漂忽的浮潜;它既是危险的一方世界,也有人人可去的自由。它永远面向远方,朝向不可知。海始终有自己的传奇。

相比之下,岛屿是狭小的。从某种含义上说,屿是比岛更小的海洋陆块。岛是大的岛,屿是小的岛。

鼓浪屿没有大海的辽阔和大气,举目望去,也不过区区几平方千米。小归小,却不妨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砸出美丽的生活。他们通过挥洒劳动的汗水,铸造出别致的房屋街道,面拂海风,耳听潮声,一派舒适安然。

许是那首著名的《外婆的澎湖湾》撩起的情绪,或是关于那个美丽的传说,又或者只是因为它具有的神秘性,总之,就是一种情感使我年少时就对鼓浪屿心生向往,平添出许多的期待。

不负期待,初遇是美好的。

鼓浪屿带着它的秀美,引领我踏入它的土地。随着人流,在午后温暖阳光的陪伴下,踏上了这个小巧到让人惊叹的岛屿。它的精致,让我恍惚是否走入了欧洲的某个艺术小镇。鼓浪屿海岸曲折逶迤,岩石起伏有致,绿树奇花、红瓦白墙,海湾、礁石、峭壁、丘峰相映成趣,金沙浪涛声不绝于耳,组成一幅鲜艳夺目的海岛画卷。身临其间,思古抚今,思绪万千,任其飞扬,不敢想象在游客还未涉足这片岛屿的时候,只有原住民居住的鼓浪屿会是怎样一番世外桃源,人间秘境。这里是与我来的地方不一样的世界,它的水土带着诱人的异域气息。

靠岸上岛,不在意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的眼中只有这异域的建筑和奇特的花草。别致的红瓦小楼星罗棋布,与茂密的树丛、峥嵘的岩石相映成趣,这无疑是一个美丽的后花园。地势由低到高,沿着海边走了一截路,对面就是台湾,寻着看去,只有海水荡漾,什么也不见。拾级而上,遇见更多的建筑和人们,这里的房屋街道依山而筑,阡陌交错,忽高忽低,各有特色,深巷里花影绰约,墙头上藤蔓攀延,窗台上盆景争奇斗艳,很多客栈改造得极讲究,就像一幅幅画,走在其中犹如穿梭在时空交错的巷子里。

人生可以遇见许多美好,来到鼓浪屿,是其中之一。

一砖一瓦

很久以前,鼓浪屿也曾风云际会。《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之一,西方列强蜂拥来到鼓浪屿,抢占时机与风景,来到最美的地方建造别墅公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岛屿。先后有十四个国家来到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各自的领地上建造离宫别馆。每个国家风格迥异,形式特别的建筑在鼓浪屿格外亮眼。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既有殖民者盖的建筑,也有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带入的东南亚样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很多当地人也开始模仿周围的洋房建造自己的房屋。

短短15年间,在小小的岛屿上,就立起了1000 多栋建筑,这些别墅小巧别致,散落在山坡、海边的绿树丛林中,构成鼓浪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殖民者的到来,鼓浪屿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在人声与建造工具的嘈杂混乱中,在一砖一瓦的堆叠中,留下了一幢幢精美的庭院与一段特别的岁月。

建筑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标志,有着极强的渗透性。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的代表,鼓浪屿的建筑风格尤为引人注目。它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特定产物,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它在全国的建筑风格中名列前茅。鼓浪屿四面环水,没有门及其他遮挡物,或许也因此,它的建筑包容、多元。

在这些精美的建筑之间行走,思绪显然很悠扬,迷离的眼神总是让我不知身处何方。走了一会,地势较为平缓,原来我们来到了岛屿的中心,商铺林立,人声鼎沸。下午五点多的阳光极为柔和,洒在铺着大理石窄窄的巷子里,海风依然扑面而来。在一个僻静的路口,人影稀少,我选择停住脚步,那儿有一只年长的老狗追逐着阳光的脚步,累了就蜷缩在石板上,半眯着眼睛,似寐假寐,它的皮毛仿佛在光线的照射下恢复了往昔的光泽。

在舌尖上的海鲜

不用猜,你也该知道这里的食物自然以海鲜为主。各类没见过的海里的小生命被制作成式样不一口感不同的食物,供游人大快朵颐。自从人类站上食物链的顶端,许多的生物便开始了“为人类服务”的命运。海鲜,古称“海错”,虽无确切的文字依据,但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4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懂得采拾贝类以供食用,而且已有熟食加工了。在早期人类的文化当中,海鲜是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特别是生活在沿海边地区的人们。人们喜欢海,畏惧海,同时也依赖海里的产物来裹腹。

在鼓浪屿的每条街上,食物的味道充斥在空气里,刺激着路人的嗅觉和味觉。将煮熟的海鲜放进舌头上,细嚼慢咽,这份小心翼翼就当是感谢它们为人类的付出吧。

夜色中,迷离的你

夜色慢慢沉下来,鼓浪屿的空气更加湿润。石板路上有些黏黏的,走到一个地势较高处,眺望海的远方,依然只看见厦门市区的霓虹闪烁。鼓浪屿的夜相对白天是宁静的,卸去承担了一天喧闹的疲惫,恢复自己的面貌,就像孩子依偎着母亲,静静的伏睡在海的周边,听着海浪的抚慰入眠。

夜晚的鼓浪屿带着凉意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美丽,神秘,引人遐想,就像一个带着面纱穿黑色衣裳的女子,步履缓慢,带着故事朝前走去。此时的深巷里静悄悄的,人群带着声音隐去了,只有路口昏黄的街灯,为几个极少在深夜里行走的游客照明方向。我执意要在深夜里走上一趟,尽管如今的房子是新翻修的,尽管这一切不是原貌,但我还是要在夜里感受一下鼓浪屿的风。风好像在这里转了个弯,温温柔柔的,不像高原寒风的粗暴冷冽,也没有北风的狂野。我们沿着巷子默默走着,试图找到网上著名的“最美转角”之地。有的巷子连着另一条巷子,有的巷子拐个弯就见到了海,还有的巷子连接着缓缓上升而去的山坡。

我们顺着某一个坡走去。尽管有路灯温暖的指引,这个岛屿的高处也稍显僻静。道路外沿围着护栏,树木非常高大,视野变得很宽阔,海对面的灯光一闪一闪,就像在跟平静的海水诉说着今天的故事。身旁的墙高高的,一拐弯,一栋造型独特的房屋出现在眼前。整个房型按照船的样式建造,分为三层,种植着不少的植物,最靠前的地方无疑是尖尖的,扩开一点做成了大门,用木质板子写着“船屋”。因房子的造型,两旁的道路呈现出不一样,一边的路由宽变窄,另一边的路由窄变宽。我们感慨于房子主人的敢想敢做,留下如此艺术品,确是不俗。

遇见“船屋”也算是给误打误撞的我们的意外礼物。寒意加重,只得加快返回,一路上低语打趣,也不觉多长就回到住处。

夜色中,海风凉凉,情却升温。

琴,你是情

鼓浪屿,它有个浪漫的别名,叫做“琴岛”。这里承载了音乐的百年荣耀,也寄存着许多音乐人瑰丽的梦想。毫无疑问,自古至今,鼓浪屿是一个充满天籁之音的小岛。关于音乐,这座小岛拥有狭长的历史和传奇的人物。

在鼓浪屿,天风经年吹拂鸣响,海涛日夜往复吟唱,所有的一切都与声音有关。海有海的声音,风有风的声音,叶子有叶子的声音,在岛上生存的生物各有自由的声音。人们能做的,只有静静聆听和等待。

1841年8月,厦门、鼓浪屿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攻陷。1842年2月,美国传教士第一个赶到鼓浪屿传播基督福音。西洋音乐文化首先以基督教音乐的传播登陆鼓浪屿。此后的岁月里,岛上弥漫着不同类型的乐声,优雅流畅,让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中得到些许安慰。

一个孩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了。

胡友义,1936年 11月 15日诞生于鼓浪屿,家底殷实,年幼的他在鼓浪屿的天风海涛和琴音鸣声中成长。1965年,他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管风琴。在游学期间,胡友义对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开始搜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中、西文化艺术品,包括中国的古董、古家具、西方名家绘画及其他艺术品,其中他最钟情于古钢琴。

1974年,在定居墨尔本后,他从一个拍卖会上收购了第一台钢琴,这台 1887年产于英国的立式钢琴实现了他钢琴收藏零的突破,并结识了一批钢琴收藏、修理的专家,为后来收藏钢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收藏第一架钢琴起,经过30 多个春秋寒暑,胡友义已收藏了一百多架产自十几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名古钢琴。胡友义夫妻没有孩子,钢琴就成了他们的宝贝儿女,把爱都融进了钢琴里。

游子的心,总是和故乡紧紧相连。1998年,他做了一个决定,在鼓浪屿捐赠一个钢琴博物馆,即如今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胡友义先生曾动情地说过:“不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钢琴博物馆馆址设于厦门百年名园菽庄花园内,原为台湾富商林尔嘉的私人别墅。这是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山海别墅,自然和音乐在这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承载了百年琴岛的荣耀与梦想,让人们用清澈的心灵来感悟音乐、体验音乐、寻找音乐带来的快乐。

2005年,67 岁的胡先生又创建了国内唯一、亚洲最大的鼓浪屿风琴博物馆。要把原本只放在教堂、音乐厅的巨大的管风琴摆放在博物馆内陈列,这是一件非常费心费力的事情。幸运的是,在鼓浪屿八卦楼内,这些风琴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2013年,胡先生走完他在人间的路途,在墨尔本家中病逝,得年77 岁。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夫人将其骨灰撒在了鼓浪屿周边海域。胡先生的肉身已经消逝在人间,但他留在鼓浪屿的两座博物馆,像两颗耀眼的宝石永远矗立在人们面前,擦亮鼓浪屿的天空。

20 世纪,厦门出了一位倾资兴学的陈嘉庚先生,21 世纪,厦门又出了一个倾资兴艺的胡友义先生,极大的促进了厦门教育及文艺的发展。两位先生的义举,当然被载入历史,滚滚的红尘也掩不去他们的热血。他们是梦想的实践者,也是建路筑魂之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带着敬畏,走进雅致的风琴博物馆,进入它营造的艺术世界。与它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深厚的情义相比,博物馆的门票显得很亲民。走入园内,地势由底到高,一栋三层的楼房矗立在阳光下,它的两旁是跟它一样高的大榕树,枝叶茂密,点缀着楼房的红瓦白墙,看护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这个博物馆从外观看来像是一台古琴,大门宏伟高大,我们拾级而上进入馆内,随着陈列品走了一遍,只觉心潮澎湃,惊得目瞪口呆。每个风琴都别具一格,或小巧或庞大,或长或方,皆样式精美,做工精致。它们的纹路成色,以及古老的气息无一不显示出它们来自历史,穿越了时空和地域,携带它们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制作技术和最优雅的品味漂洋过海,辗转至此,接受前来观者惊叹的目光。

不仅仅是制作师的技艺精良可贵,费心收藏之人同样可贵,而把价值连城的藏品全数捐赠之人,其义举更是让人感动到无言,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怎样一种对家乡和艺术的情。我想,这是胡先生对这琴、这方热土爱得太深沉。

鼓浪屿是一片被上天祝福的土地。它始终与爱,与情,与音乐,与优雅有关。

风从路上来

在心潮澎湃的那天,我背了自己的民族服装去,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悄然穿上属于纳西姑娘的艳丽色彩。这岛上的风好似从对岸的路上吹来,吹掉了心中所有的捆绑,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在阳光之下,有什么东西在升腾。

微风吹拂着,树叶不无优雅的抚弄了一下身姿,而我年轻的脸庞上跳跃着兴奋。头上戴着纳西族专属的头饰,上衣着立领对襟春衣,前后两面艳红色,胸口对开处绣有整齐工整的纹路,雪白的袖子前端贴有亮黄色片,在光线的照射下,反射出它的光芒;下身着红色布制褶裙,沉甸甸的往下坠着,在膝盖处,用黄色的丝线绣上一圈花纹,这样类似的花纹在裙子及地的地方也绣了几圈,使裙子看上去灵动飘逸;腰部系上一根红色腰带,染着竖条的三种不同的颜色,带着古老的味道,也带着神秘的民族气息;两侧垂挂着银色长条的流苏挂饰,上面点缀着铜色圆盘;背披代表着七个月亮的神圣的纳西羊皮拼肩,黑白色调的拼肩与红衣红裙相互映衬,色彩明丽却不刺眼。

在穿上这身衣服的瞬间,我成了一个温婉的纳西女子,有这个民族女子拥有的优良品质,有跟她们一样的宽厚,也有跟她们同样的期待与希望。是的,这是一套纳西姑娘的婚服。我怀着心里的敬畏与期盼,夹杂着一丝忐忑,合着脸上喜悦的神色,毕恭毕敬的穿得齐整,骄傲的抬起头。

在这座琴的殿堂里,把心中的情义混着这身红色,谦卑的留下纪念,在仪式般的程序中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包括对未来的迎接。

从此,厦门成了一座充满回忆的城市。鼓浪屿,成了一个美丽的秘密。它不仅风光旖旎,更是情义绵绵。它的建筑,它的海,它的风,以及湿热的空气,连同珍贵的细节,都将如老朋友般被我铭记。好风好水,再见之时,望是圆满。

猜你喜欢
鼓浪屿
海上花园
——鼓浪屿
游鼓浪屿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9:06
鼓浪屿
厦门鼓浪屿之行
FATE, PLAY, LOVE
“海上天堂”鼓浪屿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1:56
名家印迹
舒婷的鼓浪屿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4
把爱留在鼓浪屿
黄河之声(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