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燕
傣族造纸技艺是在公元7、8世纪从印巴次大陆经缅甸传入傣族地区的,这种从缅甸传入的纸,在西双版纳也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缅纸”(傣语称为‘嘎拉沙’)。掌握造纸技艺的人被傣族称为“便嘎拉沙”,他们是傣族“缅纸”的制造者和生产者。纸,在傣族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承载了傣族文化的精髓。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傣族是云南省二十三种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现在保存和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最系统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文化也被称为“贝叶文化”,是至今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保存最完好和使用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体系之一。
傣族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一代又一代保存和流传至今。特别是在今天,大量的历史文化和远古的发明创造及工艺技术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在傣族地区,可以发现这个民族在享受现代生活、现代文化和应用现代科技的同时,还大量保留和沿袭着祖先发明和创造的科技文明成果,比如新石器时期的制陶术;早期古越人的建筑样式艺术;汉代蔡伦的造纸术;黄道婆发明的纺织术等。这些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为我们展现了历史,可以最近距离的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是我们研究人类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傣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傣族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法律、伦理道德、语言文字、宗教经典、文学艺术、天文历法、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生产工艺等方面。傣族文化得以千百年传承保留至今,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得益于纸的发明使用和传承。
傣族文化的发展与书写材料发展息息相关。傣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各种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想要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必须有一个传承的机制和载体。傣族人民正是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发展,引入了“纸”这一媒介,才出现了今天傣族文化的大繁荣。
傣族人民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经历了早期的刻木记事、结绳记事和口授身传的原始传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承的需要,特别是佛教的传入,为了更好地传播佛的思想、佛的教义,易学、易写的文字的发明和创造,成为当时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在佛教推广的这个时期,加快了傣族文字创造和发明的进程。
文字创造出来后,方便、快捷的书写材料的引入,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仅有文字,没有书写材料,文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早在佛教传入的初期,一种用贝叶棕树叶制作的文字载体——“贝叶纸”,也伴随着佛教一同传到傣族地区,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推广。但是受植物生长的规律影响,特别是“贝叶纸”加工制作工艺的难度和书写的困难,这种用贝叶作为文字载体的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此时,一种更加方便,成本更低,书写更加快捷的文字载体替代“贝叶纸”的愿望在傣族人民中日渐强烈。这时,引入和学习纸的制造技术成为必然。纸,这种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文字载体被傣族人民接受,同时,傣族人民引入了制造技术。这项技艺一经传入,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到傣族社会文化生活中,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傣民族是一个崇尚传统的民族。也正因为如此,傣族造纸的技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还基本原样的保留了我们古代造纸术的全部工艺和流程,使之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活化石。
从纸走进傣家人的生活中开始,它就在傣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傣族人民社会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纸的发明和制造,是一个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革命,特别是在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其作用更是巨大的。
纸的传入和制造,同样对傣族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满足社会对纸张的需求,需要一批专门从事的造纸业的人员进行生产。如曼召村早在土司统治时期,就有一个专门以从事造纸业为副业的村落。当时,该村村民在进行传统农业的同时,最主要的副业就是从事纸的制造,以供上层统治者生活用纸及土司头人颁布告示、公文、任职文书等。这也是古代造纸术能够保留至今的一个原因。
目前,人们的生活发生质的改变的时期,养生保健成为时尚,普洱茶的保健功能被人们重视,而傣家人生产制作的手工纸由于其极好的柔韧性与透气性,还有其古色古香的装饰作用,从而拉动了曼召手工造纸销售,成为曼召村重要经济来源。
曼召纸由于是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制成,其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纸质的色泽和质地可控,根据不同的用途,纸的色泽可由白到灰褐色,质地由细腻到粗糙都可以加工。用于抄写经本的纸就加工得洁白细腻,用于包装或装饰的纸则根据客户的需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和颜色和厚度。加工用纸一般都能做到有很好的韧性,久存不陈、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特质,可反复开折而不散坏,抄写经本的纸,由于其取材于天然植物纤维,造成的纸墨水极易渗入纤维中,永不褪色,经得起长年的翻阅而不破损,长久保存不腐坏。
造纸术引进傣族地区的同时,还引进了书写工具——蕨杆笔,蕨杆笔类似于西方的鹅毛笔和早期使用的醮墨钢笔,书写时醮墨水进行书写。
优质的纸制造出来以后,用于抄写经书、进行文学创作、制定发布法律法规、记录重要事件、记载科技创新等是纸制造出来后的最主要的用途。虽然纸的制造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有了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傣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虽然有大量使用的需求,但是大量生产还难以实现。
纸的制造和使用,第一个最大的需求是用于抄写傣文经本。傣文经本的传抄由一些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人员完成,也有一些是由村民出钱请具备抄写能力的人完成。
每年在傣历十一月间,会有一个隆重的节日——“赕坦”,意为献经书。在这一天,每个傣族人家都会购买纸张自己抄录或出钱请村寨中的“康朗”(傣语:意为“有文化的人”或“知识分子”)抄录一部经典敬献到佛寺。
这些经典内容包罗万象,内容广泛,或是佛的经典,或是与佛有关的经典,或是故事、传说及长诗等内容。这时村民们将抄写好的经本与食物一同拿到佛寺,请佛寺内的僧侣及村寨中的“安章”(傣语:宗教事务管理人员)颂念经本,之后,将经本交由佛寺统一保管存留。这个节日为傣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任用,使傣族文化在较大范围得到推广。
经书的抄写催生出了一大批傣族文化人,由于纸在文化传播中的便捷性,使他们有了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可能,也为后来傣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一大批文化人脱颖而出,由于傣族文学作品没有署名的习惯,今天我们很难对这些作者进行考证。但可以从现存的很多作品中,看到他们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如:傣族叙事长诗《葫芦信》就是根据发生在勐海县两个傣族部落的事件改编创作而成的。除了文学方面的经本外,还有一大批涉及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天文历法、法律法规等经本也得到了不断的增补、完善和传承。
傣族纸的制造,第二个作用是对傣族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纸这种介质是进行美术特别是绘画创作最好、最方便的材料。正是纸的应用,推生了傣族民间美术的大发展。傣族佛寺壁画,就是在纸质绘画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现已成为傣族美术的一大重要种类。傣族佛寺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色彩艳丽,技法娴熟,画面丰富多彩,风格自成一体,于2010年被云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三个作用是用于版漏“金水”和剪纸。版漏“金水”和剪纸是傣族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美术种类。它们创作的介质也是以纸为材料的,版漏金水的全称为刻板漏印金水图案,是用纸做模具,在纸上进行创作,绘出所需图案,并把画面图案实部镂空,以此为模本,用金粉或银粉印制在所需装饰部位上。其图案的组合一般以一个或多个图案进行组合而成,图案内容十分丰富,有单独的,二方连续的,四方连续的几何、植物花卉的纹样;也有佛像、塔、亭、幡、净水花瓶、人头兽身的图案;有象、龙、狮、鹿、马、孔雀等动物,以及舞蹈和礼佛的人物图形;还有与傣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树木、粮食、花草、水果等纹样。这些图样大多印制在佛寺、佛塔、凉亭、寨门、井塔等建筑的墙体、门、窗、柱、天花板等构件上,以做装饰。这种装饰有着非常强烈的氛围和艺术气氛。是傣族最具特色的艺术门类之一,也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徒独有的一种艺术。
剪纸是傣族民间独放异彩的装饰艺术。在佛教的佛事活动中,随处可见剪纸作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赕萨拉”(傣语,意为:超渡亡灵升天)和“赕坦”,傣族群众会制作各式装饰一同供奉,这些祭祀和供奉用品会用大量的剪纸进行装饰。以及在建筑中也会使用大量的剪纸作品进行装饰。这种艺术的创作活动在傣族群众中是极为流行和普遍的。其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上十分别致,构图饱满,主体突出,生动耐看,形成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及周边傣族特有的艺术风格。
第四个作用是制作“贡菲”(傣语:纸灯或飞灯)。“贡菲”是类似于汉族燃放的孔明灯,但又要比孔明灯要大很多。这种纸灯是西双版纳傣族群众发明的可以升空的“纸气球”。
相传,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佛教徒和原始宗教徒比赛他们制作的东西哪个可以飞得更高,为此,佛教徒制作了“高升”(一种用竹子和火药制成的,类似于现代火箭的土火箭。)进行燃放,而原始宗教徒则制作了纸灯放飞。
从此,傣族人就掌握了纸灯的制作方法和技艺。流传下来后,成为傣族群众节庆期间带有浓厚情感和祈愿的重要活动,放飞时,村民们会在纸灯写上祈福吉祥、丰收的语句,也会用一些实物或现金祈求佛主的保佑。
制作纸灯时,先用自制的纸进行裱制,一般呈“梨形”,直径达到2 米到4、5 米不等。制作一个纸灯,要使用上百张纸才能完成,结构类似于现代的热气球。底部开一口,并制一个固定的架子,用于安放用牛油、菜仔油、蜂蜡浸透的棉纱。燃放时,用一长竹竿将纸灯撑起,几个人将其打开,点燃棉纱,待纸灯内充满了热气时,纸灯胀开,便徐徐升起,飘升天空,非常壮观。
第五个用处是用来造伞。傣族地区雨量充沛,日常时间长,伞是人们必须的生活用品,用于挡雨和蔽日,同时还是进行佛事活动和进行祭祀活动的必须品。傣族纸伞,全部使用当地出产的材料进行加工,伞柄、伞骨用竹子,伞头和撑条用木材,伞面用自制的手工纸。制作时,将整个伞架固定下来,按制伞所需将纸裁成形,共六幅,装裱于伞骨上,然后在纸上涂上桐油加强其防水性,最后,是对伞进行修饰和裱糊,使其更加美观。
第六个用处是用来制作各种舞蹈道具。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其中一部分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表演的,也称为面具舞。这类舞蹈起源于古代的图腾崇拜,是傣族古代舞蹈。这些舞蹈,都是制作一个动物的形体道具进行表演的。在制作中,大量使用纸张作为动物道具的外形的装裱。如孔雀舞道具、马鹿舞道具,贝壳舞道具。
第七个主要用处是用于包装普洱茶的包装。
勐海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以其绝妙的工艺、独特的品质、醇香的韵味、原生态魅力而享誉中外。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全国的产茶大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前茅。所产各种品种茶具有“内容物质丰富、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汤色透亮鲜艳、味道纯浓爽口。”普洱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承千年的制作技术,形成了以“勐海味”为特征的国内饮茶品茶者所喜爱,声誉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被誉为茶之圣地。勐海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对内通向西藏一线,对外通向缅甸、老挝、泰国等国,现代勐海茶更是在国内享有及高的声誉,国际上大量出口东南亚国家和欧洲各国。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产,推动了傣族造纸的向前发展。普洱茶生产加工后,都是用当地傣族群众制造的手工纸进行包装。这种纸用于普洱茶的包装,各项指标和要求都能满足要求。普洱茶加工制造成成品后,要经过马帮长途跋涉,在路途漫长而又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时期,手工纸经久耐磨的特性极适宜普洱茶的包装。从其包装后对茶叶的影响来看,手工纸相对粗糙,有极好的透气性,原料天然,长期保存也不会影响普洱茶的品质,长久地散逸着制作原料的香味;纤维细密的透气性,为其间包装的普洱茶叶天然发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