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 宏
2019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信息传播不仅实现了5G网络的全覆盖,还出现了AI主播、VR实况转播等全新传播手段。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科技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愈加严苛。与过去的“笔杆子”相比,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从业者不仅要具备采写编评的写作能力,还需要具备独立摄影、摄像、剪辑等技能,在接触涉及专业领域的选题时,媒体记者还需要快速了解该行业的知识,以做到采访写作有的放矢。目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大多以相关专业课程为主干,依托优势学科,实施“新闻+X”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在架APP数量达449万款,其中即时通信与网络新闻类APP分别占用户使用时长的15.6%和5.8%。与新兴媒介的迅猛势头相比,传统媒体的局势并不乐观。2016年开始的新闻纸价格暴涨不仅加剧了纸质媒体的成本窘境,也导致纸媒因提价而流失受众的尴尬局面。为打破传统媒介式微的局面,部分传统媒体集团开始积极谋求转型,依托现有传播资源,在移动互联网平台注册自己的公众账号或者直接推出自己的APP,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南方都市报客户端、 齐鲁壹点客户端等。
与既有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相比,各新闻APP在传播的时效性、内容的多元性、形式的趣味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要求媒介从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新闻传播素质,熟练掌握如摄影摄像、剪辑配音、图片设计等一项甚至多项专业技能,也向前追溯到各大新闻院校对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现实要求。
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院校过去侧重的新闻技能,如消息写作,正逐渐被人工智能代替。然而科技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消息写作交付人工智能后,媒体记者拥有了更多时间去进行深度报道,为舆论监督、构建和谐传播环境提供了抓手。这也要求新闻传播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转移侧重点,将单纯地注重写作技能转移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与综合素质上。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纯粹的文字表述已不再能够满足受众对各热点事件信息量的渴求,图文并茂或音视频同步直播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选择。而能够独立采写编发新闻,拥有多项新闻技能也成为大众传播媒体遴选新闻传播院校毕业生的重要标准。在受众需求提高、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双重挑战下,新闻传播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确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勾勒培养蓝图。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催生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使得原有的新闻传播环境受到冲击,也对新闻传播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各新闻院校开始调整本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首先应该遵循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规律,避免以点击量、阅读量为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近年来,新闻舆论反转事件频频发生,虽有新闻当事人故意隐瞒部分事实的原因,但也有媒体从业者为博关注度或片面地追求时效而放弃思考,偏听一面之词的原因。因此,新闻传播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让每一位学生有明确的是非观与正确的新闻报道取向。其次应兼具稳定性与时宜性。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纲领,是教师授课体系、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遵循,所以必须具有稳定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培养方案也应及时吸收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注入新内涵。
2.依托优势资源,塑造“新闻+X”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既包括掌握两种及以上新闻传播手段,如摄影摄像、视频剪辑、采访写作、图片设计的全能型记者,也包括在掌握一种新闻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新闻+X”复合型人才,如法治记者、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在现实的新闻采访过程中,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记者不仅能够快速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从而更方便地获取媒体与公众需要的信息,而且以专业学科作为依托,更能采写出具有深度或角度新颖的新闻稿件。因此,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结合优势学科,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打造“新闻+X”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多个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不是将两个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而是依据学生接受程度,以“新闻”专业课程为主,以“X”为辅。
3.跨院校、跨区域联盟,开辟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领域。除依托现有资源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外,也可以积极寻求跨院校、跨区域间的交流,开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领域,取长补短,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促进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同院校的交流合作应本着对学生负责、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态度。拥有不同优势学科的高等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院校教师循环授课的形式,即A校优势学科教师前往B校新闻传播学院授课,满足该校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在选择合作院校的过程中,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既可以对接另一所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学院,也可以对接其他专业。与其他高校或其他专业相结合,不仅有机会催生新的学术火花,对开拓学生就业方向,扩大学生的新闻视野都有重要意义。在院校交流合作过程中,应在学期初规划、制定好全学年或多个学年的教学安排,秉持平等开放的态度,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院校间教职工的学术交流,产生“1+1>2”的效果。
4.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修正培养方案。学生的毕业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束,而是进入自我修正的阶段,新闻传播院校还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一道保险措施——毕业生反馈机制。在学生毕业后,学院可汇总毕业生流向,按照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或者官方媒体、自有媒体等分类方法对毕业生去向进行归纳总结,与流向集中的传播媒介建立合作关系,了解毕业生入职该媒体后遇到的困难,以此对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
新闻传播事业对内可以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可以传播更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在既有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代脱节的情况下,各院校有必要依据时代发展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在交叉学科与人工智能领域大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是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呼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需要新闻传播院校科学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