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强
2018年,短视频在用户数量、使用时长和市场规模上全面爆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短视频用户达6.48亿,用户使用率达到78.2%。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显示,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移动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增长471.1%,达到7267亿分钟。从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短视频营销市场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2016年到2018年两年间,大量短视频综合平台和聚合平台出现,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140.1亿元,预计2020年规模将超过550亿元。可以说,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接收新闻资讯、满足社交娱乐需求的主要方式。
随着5G到来,短视频生产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主题题材丰富多彩的优势更为明显,国内外新闻机构也在将新闻资讯类短视频作为内容生产形态的一种标配。
在国内,出现了三种短视频生产主体和发展样态。一是传统电视转场短视频领域,延伸原有视频业务。比如,由东方卫视新闻团队和上海电视台新闻团队联合出品的“看看新闻Knews”,主要以国际新闻、国内要闻、民生监督、突发新闻等时政社会领域的短视频新闻制作为主,旗下拥有两款核心产品:“看看新闻”APP和“Knews24”,前者是“原创+聚合”模式,后者以面向海内外用户24小时不间断持续更新、直播为报道形态。此外,还有依托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时间,借助北京电视台的视频内容和新闻采编优势,将热点事件和新闻资讯的报道作为主打内容,坚持原创新闻短视频的路线。二是传统报纸、新闻网站开拓新闻短视频资源。较为突出的《新京报》旗下的“我们视频”,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只做新闻,不做其他”的宗旨,主打短视频与视频直播,联合腾讯视频以打造全媒体原创内容平台为方向。制作团队与视频内容具有专业性、丰富性,内容分发渠道具有广泛性、品牌性,用户高黏性。因此,“我们视频”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样板。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推出的“浙视频”也是典型代表之一,致力于本地突发新闻和热点资讯的原创视频生产,有“时政要闻”“原创出品”“直播访谈”和“视频即时报”等内容,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三是原生移动短视频客户端或原生短视频内容频道。比如,2016年成立的梨视频,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原生类移动短视频生产者,其搭建了一个适合移动终端上传、分发、观看和分享的短视频平台,采用资深媒体团队和全球拍客共同生产内容的模式,内容涵盖商业、社会、科技、媒体、娱乐、生活方式等领域。类似的还有“澎湃新闻”,以“做最好的原创新闻短视频,做最快的新闻事件直播”为宗旨,既有深度调查报道,也有垂直细分的分类频道。
在国外,无论是传统新闻机构还是互联网站,他们除了重视短视频内容生产,更重视的是短视频传播渠道,致力于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分销和推广短视频产品。《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首先是采用裁撤文字编辑、增加视频队伍的方式发展短视频业务,然后将各种类型的短视频产品推到Facebook平台上,极大地提升了短视频的播放量和分享次数。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则借助Snapchat推出每日新闻节目“Stay Tuned”,根据移动短视频用户的习惯,将时长控制在2分钟左右,将内容分为4个不同的新闻片段,播放用户喜欢收看的突发新闻、天气新闻、互联网新闻和流行文化报道,小篇幅的政治报道穿插其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推出专为年轻用户打造的社交类视频栏目“Great Big Story”,并将该栏目发布到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多个平台上。据CNN用户开放总结介绍,YouTube对“Great Big Story”月均播放时长已经超过1亿分钟。
选题类型趋向同质化。尽管新闻短视频的选题范围可以广泛而全面,生产制作短视频内容的媒体机构也宣称致力于原创内容的报道,但从现有选题和内容看,大多数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还是偏重于能够吸引眼球的文体娱乐资讯和社会奇闻轶事,时政、财经、民生、突发新闻类型题材报道涉猎有限,社会民生类新闻报道角度也大多集中在交通违规、行为失德、家长里短上,会议报道的视角也停留在会场新闻、领导讲话等内容上,缺乏对政经大局的宏观报道与分析。这类题材一般只在“两会”时才会蜂拥而至,比如,2019年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发布了快闪短视频《快戳,2019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来了!》,南都记者推出短视频《今天,我在两会上提问了!》,人民网发布的微评短视频节目《两会听我“蒋”》和《两会夜归人》,重大题材、重要报道常态化是短视频报道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短视频新闻报道形式相对模式化、单一化。目前,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只是对拍摄素材的简单剪辑、简单编排和字幕解说,缺乏HTML5、VR、AR、动画等交互性强的前端技术效果的实现。特别缺少针对不同平台进行针对性的短视频生产和制作,在报网端、移动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都只是进行了不同端口间简单的复制、粘贴、删减、归类,缺少精准传播的思维和理念。
“短、平、快”特性使短视频报道深度和高度不足。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追踪,一般都是以短时长、大报道量为策略,这虽然满足了用户实时了解事件发展动态的需求,但是过于分散、琐碎的报道方式不利于用户认清事件的全貌,把握事件的本质。《新京报》“我们视频”在对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事故报道中,3天时间上传了20条后续报道,但报道的内容多为事故及救援的某一个新闻点,缺乏对整体过程的梳理和事故原因分析。短视频在叙事的内容框架和逻辑上与传统新闻报道有根本的区别,如何解决形式的小而短与内容的深且高的矛盾,是短视频需要面临与解决的问题。
新闻传播伦理和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问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传统媒体视频业务的转型,还是原生类移动视频生产,都需要在内容生产过程中重视新闻伦理,对视频中出现的人物信息进行妥善保护。但是,由于短视频较为粗糙的制作和需要快速发布的特性,经常看到一些涉及未成年人性侵、法制类的新闻报道,未给当事人打马赛克遮挡面部、未使用变声器处理爆料者,未规避线人的声音特征,未能删除可能成为人肉搜索索引的信息。有的还会牵涉到对当事人家人的二次伤害。此外,由于一些短视频没有时间、空间限制,随拍随传,导致公共场合的被拍摄人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入镜,并被上传至网络,入镜者的隐私没能得到有效保护,甚至还会因此造成生活困扰。
重低俗娱乐、用户流量,轻新闻资讯、内容品质,导致短视频的舆论引导和价值观传播被忽视。一方面,短视频标题也存在“标题党”问题,以恶搞戏谑、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的标题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另一方面,视频内容片面追求用户的视觉快感,以蹭热点或是猎奇的方式追求爆款产品,使得新闻媒体应有的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倡导正确的价值观等教化引导不能体现,短视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都难以建立。
尽管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存在诸多问题,但从技术发展、用户取向和市场环境来看,它是一支“潜力股”,将会成为5G时代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预计2020年,5G网络开始商用,5G手机逐渐普及,资费下降、网速提升以及更加智能的手机终端会将用户的信息消费从目前的图文模式自动转向视频模式,手机屏幕小和移动化的场景特征,使得短视频和中短视频成为与手机最为契合的报道形式。技术环境和硬件设备的进步成为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发展的新契机。
根据CNNIC第43次的调查报告,截至2018年12月,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44.3%。而在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这个年龄段和这类学生群体代表着互联网的未来,其将直接影响信息消费的取向。他们基本是现在的“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未来互联网信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更喜欢直观的视觉印象和视觉认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理性逻辑分析相比较而言很难得到他们的耐心接收,短视频直接而又直观的表达方式符合他们在手机、动漫等包围中形成的媒介使用习惯,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媒介选择。
国内的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目前还是以大中城市为主,从市场发展空间看,未来可以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的新兴市场,在媒体融合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成为一类重要的新闻报道样态。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尤其需要基于短视频的本地资讯内容,采集大量微观、鲜活、有趣的小故事来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短视频故事中传递正能量,传播影响力。
总之,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要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以优质的内容、精准的营销和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去赢得未来的信息消费市场,成为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