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助推文化自信
——以《喝彩中华》为例

2019-12-17 03:28廖立胜
传媒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戏曲中华传统

文/廖立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吸引文化自信主体的关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主体,其文化自信程度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命运前程。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文化自信的关键群体,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信仰关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喝彩中华》紧扣年轻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更新节目模式,为观众搭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戏曲舞台。

形式革新。与说教式、科普讲解式和任务学习式相比,作为既严肃又活泼的戏曲文化类节目,它紧跟时代步伐,以综艺娱乐为基调选取题材、创设节目氛围,更容易得到年轻群体的青睐,也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向青年群体的传播。《喝彩中华》节目庄重又不失灵巧,一方面能够保留戏曲文化的精髓,表现戏曲的内涵;另一方面,又能以综艺娱乐化的方式有效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与重视,逐渐唤醒年轻受众对戏曲的喜爱。这既符合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又契合了年轻受众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

明星助阵。明星是当前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引入明星可以有效提升节目的吸引力。为此,节目重点邀请了具有知名度的明星和艺术大师。例如,在第一季的国庆特别节目中,韩雪搭档曹可凡讲评话、薛佳凝演绎经典越剧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范湉湉挑战沪剧《阿必大回娘家》等,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第二季节目中,具有中国风韵的歌手霍尊担任“喝彩观察员”;而属于一代人记忆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向观众科普“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并现场示范、演唱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戏曲选段;“美猴王”六小龄童则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绝伦的猴戏表演。由明星讲述戏曲故事,演绎戏曲艺术,为中华戏曲文化助阵喝彩,是激发青年观众戏曲兴趣的有效法宝。

守正创新。戏曲的传统精华是文化的生机所在,革故鼎新是文化与电视节目勃兴的关键。节目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有效结合,以传统戏曲文化为灵魂,融入了摩登元素,戏曲人在守正创新中致力于让戏曲文化走进年轻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戏曲。节目的策划、设计与编排都善于捕捉观众的敏感点与兴趣点。例如,郁可唯与评弹名家高博文合作演唱热播歌曲《知否知否》,霍尊携手尹派名家王君安改编的《恰好》等,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让人耳目一新。这种以新带“旧”的呈现方式,创造了令人惊喜的戏曲文化,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新鲜感,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王绎龙与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表演者们合作演出,与电子音乐的结合让传统木偶戏迸发出新的火花。“昆曲王子”张军创作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为观众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传统昆曲艺术的桥梁,推动了戏曲文化的跨界传播。

彰显文化自信的厚实底蕴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身份标识。节目以戏曲文化为核心,以点带面、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现了魅力非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走进传统艺术瑰宝的过程中,节目建构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培植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原汁原味地呈现戏曲文化。在守护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文化类节目,其中不少节目以传统戏曲为题材,如《戏码头》《国色天香》《叮咯咙咚呛》等节目开启了“霸屏”模式。然而,多数节目采用真人秀的形式,以竞演为亮点,呈现出较强的竞技性,弱化了戏曲艺术本身的魅力。而《喝彩中华》更加注重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本身。在内容上,节目从演出嘉宾的扮相、演绎的戏曲到舞台的设计、表演道具等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传统戏曲的原貌。在形式上,节目的环节设置更为纯粹,如第二季的节目舍弃了观众投票决定表演嘉宾是否能登上“梦想之夜”的环节,而是通过“人物+故事+戏曲”的主线原生态地让观众领略中华戏曲之美。

面面俱到地展示戏曲文化。节目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戏曲的丰富种类,从五大戏曲到全国各地的地方戏都纷纷亮相舞台,各地区域特色鲜明的戏曲表演让观众一饱眼福。节目还尽可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有限的时间里,节目将与戏曲文化相关的元素为观众一一展现:戏曲剧本的文学创作历程、美轮美奂的戏曲服饰剪裁、团扇等戏曲饰品的手工艺制作、川剧的绝活变脸等。与当前追求热度、收视率的节目相比,节目更加真实地讲述了传统戏曲“前世今生”的坚守与传承,让观众更加了解戏曲文化的点点滴滴。

精益求精地展现戏曲魅力。节目中,戏曲《敦煌女儿》以81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半生守护敦煌石窟的传奇经历为原型,由上海沪剧院院长历时7年打磨,让观众叹为观止。节目邀请到的每一位嘉宾都有着扎实的戏曲功底和丰富的舞台表现。在2019年春节特别策划中,节目的“武戏群英,绝活荟萃”环节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各项绝活,如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演员轮番献上水袖花、耍佛珠、双枪花等精妙绝伦的表演技巧,令人赞叹不已,拍手称赞。

表达文化自信的价值诉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电视节目不仅是传统戏曲文化的展示平台,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喝彩,在喝彩中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表达出文化自信。

为戏曲文化的辉煌历史而自信。戏曲节目荟萃了梨园界的泰斗级名家,向观众展现了戏曲文化厚重的历史。在“盛典之夜”,来自东南西北、各个剧种的戏曲元老齐聚一堂,如7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武忠,72岁的昆曲闺门旦的代表人物张静娴,92岁的京剧乾旦、梅派弟子舒昌玉等梨园“国宝级”名家登台献艺,向观众讲述了自己与戏曲的故事。老一辈艺术家无私奋斗,铸就了百花齐放的戏曲艺术,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守护,书写了繁花似锦的文化篇章。历经沧桑的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依然坚守着舞台,他们的举手投足无不让观众感受到戏曲文化的厚重感,这些殿堂级的大师传唱经典是传统戏曲艺术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为戏曲文化的光明前景而自信。中国的传统戏曲正是在代代传承、新旧接力中永葆青春与活力。从朝枚之年的戏曲大咖到奶声奶音的戏曲萌娃,都是节目舞台的主角。第二季的春节特别节目与全国观众分享了两个戏曲家庭的故事:优秀青年京剧演员李宏一家与戏曲结缘,薪火相传,祖孙三代深深热爱着京剧艺术,并在节目中为观众献唱京剧《包公赔情》。著名淮剧表演大师陈德林一家讲述了用养老钱拍摄淮剧电影,传播传统戏曲的背后故事。这个有着戏曲“大满贯”之称的淮剧世家为观众唱响淮剧戏歌《常回家看看》。戏曲人以老带新,戏曲文化一脉相承、继往开来,观众也看到了艺术生命的延续,看到了戏曲文化的希望与未来。

为戏曲文化的发扬光大而自信。传统戏曲不仅影响着国人,更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许多戏曲工作者与热爱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一道推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79岁高龄的“喝彩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与中国首部3D戏曲电影导演滕俊杰联合创作拍摄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被邀请到美国杜比剧院进行海外首演,震撼了不少海外观众。戏曲不单单只是在国外传播,更扎根在不少外国友人的心中。来自俄罗斯的杜勇一家十分着迷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为中国观众演唱了京剧《说唱脸谱》,并展示了亲手制作的表演用戏服;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诺贝拉表演了吴侬软语的评弹《静夜思》。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传播力。

结语

“拥抱传统,喝彩中华”是节目的口号。“拥抱传统”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喝彩中华”表达着文化自信的价值诉求。节目立足于现代化的传媒环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观众打开了戏曲文化的大门,在坚守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改变了传统戏曲在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播撒了戏曲文化的种子。

猜你喜欢
戏曲中华传统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