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探究

2019-12-16 08:18杨宜勇黄燕芬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建设发展

杨宜勇 黄燕芬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六项原则:坚持黨领导一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时代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为目标导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6-0017-0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这一重要思想,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社会民生建设创新观点和论断,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实践基础。

首先,从局部与总体的从属关系来讲,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社会建设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五位一体”的论述也是不完整的。其次,从总体指挥局部的关系来看,社会建设领域必须自觉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而且社会建设思想必然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推理和间接启发。第三,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是做好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出发点。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两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今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抓好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必须遵循的思想法宝。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自觉运用,我们才能积极、科学、有效地应对社会建设领域的各种挑战,系统构建有利于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有序推进社会建设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工作的质量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以此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新时代社会建设必须遵循六项原则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并自觉运用于指导全国社会建设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其中,与社会建设领域密切相关的有六条基本方略,应该成为指导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的六项原则:

(一)要坚持党领导一切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建设工作的好坏与人们的美好生活、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与人们的公平感和正义感密切相关。增强政治意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首要条件,各级社会建设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一方面在各级社会建设工作中要切实改善党的领导、突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要充实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积极发挥老共产党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且注重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有机结合,明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真正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有利于服务人民群众的政策,才能够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工作绩效。在社会建设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既不能以有关社会建设部门为中心,也不能以社区机构为中心。我们的社会建设事业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人民群众对社会政策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尊重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选择权,才能使社会建设工作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只有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发展权,让全体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

(三)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不竭的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新时期显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而且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众所周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越是改到深处,越没有理由徘徊和后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表明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要闯险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以制度创新来推动社会建设工作改革,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进而延展到全局,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使此项改革与彼项改革建立起稳定的连接体系,考验着各级社会建设工作相关部门的改革智慧与治理水平。社会建设工作不改革没有出路,唯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方针,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开创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建设工作改革、系统设计社会建设工作改革、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工作改革。因此,社会建设既要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又要善于运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手段全面改善社会建设工作,进而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工作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四)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2018年3月在全国人大新组建了“社会建设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审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群团组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有关议案、法律草案,开展有关调查研究,开展有关执法检查等。这是为了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建设。目前全国人大交给社会建设委员会审议的法律议案,包括加强反校园欺凌立法的议案、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议案、完善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和国家监护的议案、制定社会组织法的议案等。未来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社会组织法应当采用以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区分为标志的立法模式,明确营利的判断标准,并将社会组织细分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予以规制。其中,社会团体,既可以是公益法人,也可以是中间法人。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则应强调其从事事业的公益性,归类于公益法人。同时,虽然社会组织法不宜采用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分类,但是并不妨碍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规定,以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社会组织法的制定,将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众所周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我国发展全过程。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在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中坚持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整合更加广泛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有利于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新时代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六)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深切的为民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1]各级各类社会建设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放在发展首位和贯穿改革始终,切实在新时代让全体人民有更大的安全感、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因此,社会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让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及时分享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成果。在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中,我们必须做到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只有尽力而为,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才能爬坡上坎、滚石上山、不断改善;只有量力而行,我们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才能是可持续的、与时俱进的、天长地久的。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断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党担负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创新社会建设,不断开创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体面、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三、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社会建设务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问题导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社会建设务必坚持以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为目标导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总而言之,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二)聚焦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个人没有工作,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失业的人多了,社会稳定就面临很大危险。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要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时正确处理矛盾纠纷。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工作,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一是要集中精力抓发展;二是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实;三是劳动者要转变观念。行行出状元,只要是诚实劳动就值得尊重,大家都要尊重劳动。

(三)适当兼顾效率和公平,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民生工作的基本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制定好一个长远的、全面的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统筹层次低、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新问题,对于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流动人口规模大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我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其中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二字,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五个一批”是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比作“‘绣花功夫”,“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贫困户有不同的扶法”,必须“因人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反应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所强调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才能找到健康中国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在全國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他指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2]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倡导形成全民健身的新风尚。

(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想十分丰富、深刻而又系统,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做好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指南。

(七)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把我们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四、结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方方面面的历史经验值得全面总结和深刻提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理论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最新成果。全面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新思想和总要求,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项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新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指南。我们要自觉地把五大发展理念导入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必须结合各项社会建设工作的客观实际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任何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任重道远,润事厚人”,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建设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前所未有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系统的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的整合发展和优质发展。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不仅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报,2016-08-21.

A Stud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Social Construction

YANG Yi-yong HUANG Yan-fen

(1.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Beijing 100038;2.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soci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and an important guide and criter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we must adhere to the six basic principl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adhering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all and any affair;adhering to people centrism;adhering to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adhering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ule of law;adhering to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and adhering to ensur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through developmen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for the new era must adhere to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 by everyone and for everyone,sticking to the bottom line,emphasizing the key points,perfecting the system,and guiding the expectation”,perfect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guarantee the basic life,constantly meet peoples increasing need of a better life,promot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and form effective social management and good social order,so as to make peoples sense of gain,happiness and security more concrete,more secure,and more sustainable.

Key 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social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习近平建设发展
寒露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标题党
教师发展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