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亮
【摘要】 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时机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产后产妇, 依据产后护理时机不同分为对照组(产后9周护理)和观察组(产后6周护理), 每组59例。两组产妇均进行产后康复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盆底压力恢复状况、肌力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压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肌力恢复优良率96.61%(57/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5%(5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11.86%(7/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1/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为产后6周, 此时锻炼盆底功能恢复好, 同时并发症少, 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康复护理时机;盆底功能;产后妇女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99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为产后女性常见疾病, 常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落, 严重影响产妇身体健康。研究发现妊娠常会使产妇盆底肌肉发生损伤, 进而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且随着时间延长提升发病率也在逐步提升。有学者提出临床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产妇临床症状, 但对康复护理的方式和时机却有较大争议[1]。为提升产妇产后康复效果, 现选取本院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分析各时机下产妇康复效果, 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本院产后产妇118例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产后护理时机不同分为对照组(产后9周护理)和观察组(产后6周护理), 每组59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6.35±3.62)岁;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40.16±0.76)周;初产妇35例, 经产妇24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26.46±3.56)岁;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40.25±0.80)周;初产妇36例, 经产妇23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为产后9周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观察组产妇为产后6周进行恢复锻炼。在进行锻炼之前首先为所有产妇进行知识宣传, 主要讲解盆底肌锻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通过此种方式提升产妇对治疗的接受度。两组产妇均进行产后康复护理。①低频电刺激:对产妇采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仪刺激, 依据产妇恢复情况制定针对性恢复方式。产妇平躺位, 放松受双腿张开同时弯曲, 依据操作要求, 将低刺激仪置于阴道内, 电流控制在<45 mA, 频率为15~85 Hz, 以产妇未感到疼痛为宜。通常将刺激时间控制在20 min, 3次/周, 治疗时间为5周。②阴道哑铃训练。主要方式为不同重量哑铃置于产妇阴道内, 促使产妇阴道收缩, 以产妇可保持哑铃不掉为宜。训练过程中由轻至重, 逐步达到增强阴道收缩力的效果, 治疗时间为15 min/次, 1次/d, 连续治疗5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产妇盆底压力恢复状况, 采用盆底压力仪进行测定, 依据判定标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等级越高表示产妇恢复状况越好。②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状况, 采用肌力測定仪器测定盆底恢复状况, 并进行分析, 利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和阴道指检方式进行评价。通过此种方式测定盆底肌肉纤维疲劳指数和盆底纤维肌电压, 继而了解盆底耐力和强度, 主要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 优良率=(优秀+良好+中等)/总例数×100%。③对比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落、性功能障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盆底压力恢复状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压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产妇肌力恢复状况对比 对照组中优秀9例(15.25%)、良好26例(44.07%)、中等15例(25.42%)、差9例(15.25%), 优良率为84.75%(50/59);观察组中优秀11例(18.64%)、良好29例(49.15%)、中等17例(28.81%)、差2例(3.39%), 优良率为96.61%(57/59)。观察组产妇肌力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尿失禁5例、盆腔器官脱落1例、性功能障碍1例, 并发症率为11.86%(7/59);观察组发生尿失禁1例、盆腔器官脱落0例、性功能障碍0例, 并发症率为1.69%(1/59)。观察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为常见女性疾病, 主要病因为盆底肌肉松弛, 盆腔结构缺陷、退化, 继而引发盆底功能障碍。多数研究认为引发此种疾病的原因较多, 其中尿路感染、肥胖、年龄、阴道分娩等均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2]。
妊娠后多数女性盆底器官均会发生较大变化, 胎盘会分泌大量激素, 从而提升盆底韧带胶原溶解, 使得阴道膜持续膨胀。宫颈环受到合力后使得盆腔器官下移和韧带松弛也会引发疾病。但多数分析均认为分娩对产妇造成的损伤为可修复的, 因此产后需进行良好的修复性锻炼, 帮助阴道恢复紧缩, 防止各种盆腔障碍疾病[3-6]。本次康复护理中主要采用电刺激和生物恢复法进行护理。电刺激的主要原理为通过刺激神经纤维, 引发尿道周围平滑肌和骨骼肌收缩;同时电刺激也有提升肌肉细胞兴奋度的效果, 继而预防肌肉萎缩;电刺激时可产生抑制性膀胱逼尿肌收缩, 提升膀胱容量, 强化储尿能力。生物反馈主要为指导产妇采用正确方式进行盆底肌锻炼, 主要通过阴道哑铃的方式进行锻炼。此种方式主要优点为产妇可自己主动掌握, 提升阴道紧缩力, 进行疾病预防[7-9]。本次研究中锻炼的主要不同在于康复选择时间不同。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压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6周后进行锻炼的产妇恢复效果更好, 发生此种情况主要原因为:产后42 d内为人体最为薄弱时间, 同时也为康复最佳时间。同时, 在此阶段产妇需回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因此可进行盆底肌力检测。在此阶段检查的主要缺点在于身心疲惫, 对康复性训练的准备不足, 同时部分产妇会出现阴道出血的情况。但通过知识宣讲和指导, 多数产妇可接受此种康复方式, 因此康复效果显著较好。对比产妇肌力恢复状况可知, 观察组患者肌力恢复优良率96.61%(57/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5%(5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 此种情况和6周锻炼是产妇整体状况更优有重要关系。分析9周锻炼的缺点可知, 在此阶段多数女性需进行工作, 因此忙碌之后使得锻炼的依从性较差。同时在此时间段并非为最佳锻炼时间, 因此产妇整体恢复效果也较差。分析不同时间点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86%(7/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1/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 在6周时进行锻炼时, 多数产妇并未出现性功能障碍和其他问题, 因此锻炼时更为重视预防和恢复。但9周后锻炼部分产妇则已经出现问题, 因此恢复锻炼时各种并发症更多。
综上所述, 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功能时, 时间越早越好, 最佳时间为6周后, 此时盆底肌力和压力恢复效果更好, 且并发症少, 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俊青. 不同产后盆底康复时间对女性患者盆底肌与尿失禁的影响研究.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 4(34):94, 97.
[2] 罗丽琼. 产后盆底康复的不同开始时间对女性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7, 38(1):58-60.
[3] 刘萍, 王云霞, 郑萍萍, 等. 足月顺产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的时机及其疗效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5):903-904.
[4] 郭育芬.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4(20):1842-1843.
[5] 廖文梅. 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6):792-794.
[6] 楚玉芹. 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 中国伤残医学, 2015(9):142-143.
[7] 王芳, 袁椿媚, 任艳清.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观察. 母婴世界, 2015(23):82.
[8] 庄莉.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 2(7):135.
[9] 李足秀.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27):3875-3876.
[收稿日期: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