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不是“放羊”

2019-12-16 08:09王凤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串联文本老师

王凤娟

在全市首屆基础教育学习共同体建设国际高峰论坛上,我上了一节研究课《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已故作家谢冰莹的作品,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思念家乡的散文,犹如一幅美丽清新的写意画。

本着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以“尊重儿童的生命”为出发点,希望通过协同学习,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尊重,都能在安全、安心、润泽的课堂里面学习。我以这篇散文的最后一句话为挑战性问题:为什么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让学生走进文本独学,而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分享。

在全班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说出让作者无法忘记的原因是,家乡的景色美、事情美、人情美,并能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说出自己的理由。当学生说完自己的感受后,我适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然后出示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次回到文本,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我觉得学生说得也很深刻。

观课的教师在课后指出:“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是否对学生有挑战性?”如果这个问题是“虚假问题”,那么教师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挑战性问题来组织教学?观课教师在课后做过小组访谈,问学生,如果没有学过这篇散文,你对家乡的人、景、小溪,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吗?学生点点头。这样,对我们怎样设计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冲刺挑战性问题提出了高要求。

观课教师的一针见血,触到了这节课的痛处。追求课堂表面上的顺风顺水,殊不知背后隐藏了浅表学习的真问题。那么,怎样走出浅表学习的尴尬,在通往深度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行走呢?

深度学习需要有质量的倾听

倾听习惯的培养,一直是我校十分重视的课题。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向日葵行动”。 我在班级组织教学时,也把倾听作为首要任务。可是我忽略了一点,教师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并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就像这节课,学生反复在说“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有四五个同学都在相互补充发言,而我此时应该适时抓住时机,出示“守望相助”的出处及意思,再给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回归文本,并提问“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相信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的串联是建立在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的。否则学生的发言再精彩,教师也不能将其串联起来。我因此受到启发,学习中倾听能力最差,最需要学习的人就是老师吧。这让我想起佐藤学先生描述过的石井顺治老师,他可以轻松地复述他的课堂实录,仔细观察课堂上每一个细节,虚怀若谷,将倾听发挥的淋漓尽致。

教师更需要学会倾听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发言的时候,老师应认真倾听,不但要听他的表达,也要能听到他的内心,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眼神游离,做其他的事情。在孩子发言的时候,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无论孩子发言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尊重,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课后要进行访谈,像黄建初老师说的那样,在倾听和观察中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课下和学生谈,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那样想呢?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用心去做,才能达到润泽教室的真实构建。

从自身反思,除了倾听能力急需提高以外,就是在课堂上能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在班级里,学霸大有人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老师也会被他们精彩的话语吸引过去。而有些胆小的孩子却因为同学的精彩、老师的忽视,而变得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做“观察员”旨在发现

在课后的研讨中,黄建初老师比较详细地叙说他观察的小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每个孩子的语言、动作、表情,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做了十多年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却从未像黄建初老师那样坐在学生的边儿上,认认真真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去了解孩子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课堂观察的意义就在于教师发现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教学改进的地方。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教师也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否教在应该着力的地方上。

表面的精彩是否隐藏着浅表学习的弊端

全班分享的时候,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的学生说:“听了你的发言,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你的想法和我一样,我也想来说一说”等。表面上看是倾听他人发言的结果。可仔细思考,学生的发言真的是基于他人的发言吗?不是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说的一句空话套话吗?如果是,那老师的发言和他学生的发言又有何串联?善于倾听的孩子更应该受到表扬,受到鼓励。倾听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倾听习惯应该先从组内合作开始,小组内的声音要仔细听,边听边汲取,有不同的新鲜的看法,要以关键词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别人说完话,至少要静思几秒钟,再去分享自己的看法,继而将这种习惯带入班级分享。如何让倾听真实有效的发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言语和倾听姿态是值得深思的。让学习真实有效的发生,让学生在交流和倾听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质疑,这才是真实的课堂,否则何谈安心和润泽?

如何通过倾听来进行串联和反刍,也是我课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之所以没有很好地串联学生的发言,是因为倾听不够,必须要有专注的倾听,才能发生串联。老师要在倾听中思考,一是这些发言是否来自文本,二是是否来自其他同学的发言,三是是否与自己原来的发言相关联。只有倾听到这三个方面,才能有效地串联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我们往往关注好的发言而忽略排斥我们认为不在关键点上的发言,这是不对的。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达成度是考察教学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课后研讨中,黄建初老师的一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他说: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学习达成度又有多少?是啊,我的教学目标是否过于浅显,以至于在课堂上没有引发学生的争议、质疑和思考,始终处在浅表学习阶段,而没有进入深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了解孩子的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孩子的学习才能真实有效的发生,通过真实的学习,才能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出深入学习的发生。

如何设计冲刺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老师先要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弄清楚,串联学生的发言,适时抓住时机,出示冲刺挑战性问题,以达到深入学习的目标。

反思自己的课堂,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太多了,就像黄老师所言,我们要深入自己的课堂,认真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学习行为,发现一个小问题就解决一个小问题,不要追求快和多。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想到了倾听不是“放羊”,让学生随意地说,教师不是放弃精心组织教学的责任,而是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真功夫。

猜你喜欢
串联文本老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串联法写记叙文的概括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我曾经去北京串联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六·一放假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