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唐三彩

2019-12-16 01:22张哲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唐三彩丝绸之路中亚

【摘要】唐三彩以其多彩斑斓的釉彩及精美独特的造型,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独特的艺术地位。作为盛唐时期出现的艺术作品,它的诞生与唐朝社会背景、政治经济的内在原因密不可分,并且受到高度繁荣的对外往来的条件冲击,表现出具有异国金属器的艺术风格。本文对唐三彩进行简要介绍,从历史条件上分析粟特与萨珊金银器对唐三彩风格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器型与纹样来例证这一观点。

【关键词】唐三彩;丝绸之路;波斯文化;中亚、西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多彩釉陶,常在一件器物上施以黄、绿、白、蓝、赭、紫、黑等彩色釉中的两三种釉,专业研究者也称其为“唐代彩色釉陶”。唐三彩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开创了釉陶多用的先河,并且其丰富的器物造型也成为了唐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在中外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唐三彩也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

一、唐三彩的简要概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909)年间,唐三彩首次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之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大量的唐三彩出土于陕西西安、河南洛阳、辽宁、甘肃、乃至广东等多个省市,一时轰动考古界。

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极少数作为日常用品或陈设品,从器型上主要分为人物俑、动物俑、神怪俑、器皿四个品类。唐三彩的胎体主要为纯净的高岭土,经长时间的淘炼、陈腐而成,质地细腻、吸水性强,都为唐三彩器型的塑造提供了基础条件。流光溢彩的釉色及晶莹剔透的施釉方法,是唐三彩区别于其他陶瓷器皿最主要的特征。

二、唐三彩形成的背景原因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开放、自由的朝代之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放,使唐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都达到空前强盛。唐三彩作为明器,大约盛行于武则天后期到开元中,生活条件的富足,也使得追求奢靡、讲究排场的风气盛行,这种社会环境导致了唐朝厚葬之风盛行。此外唐朝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中西文化的艺术交流与融合,各种西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东传,与中华传统文化反复地激荡冲突再到渗透融合。在唐三彩上留下的外来文化主要有两个源头:影响三彩俑创作的南亚印度文化和应用于三彩器皿造型装饰上的西亚萨珊文化和中亚粟特文化,其中萨珊与粟特的金银器对唐三彩器皿风格的形成影响较深。

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西域人定居,如安息人、月支人,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西域人开始入仕为官。但是在隋唐时期,由于积极开放的政策、稳定的经济政治、便利的交通干道,促使大量的西域胡人入居中国,其中就有作为中西交通中介之一的萨珊波斯人及善于经商的粟特人。

萨珊王朝自南北朝时期就与中国保持来往,北魏至初唐时期往来最为密切。唐朝时期,萨珊与中国通使29次,许多波斯人定居中国,其中也有不少金银工匠,他们将象征王权荣耀的金属工艺传入盛唐,带有明显波斯文化的装饰风格及先进的金属锻造工艺为唐三彩艺术风格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7世纪后,被称为“昭武九姓”的中亚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线建立领地,最后进入唐朝做生意,成为中国与北方民族与印度贸易往来的承担者。他们入唐之后,长安成为粟特商人、使臣、质子以及传教信徒等在华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

三、唐三彩对粟特、萨珊金银器的吸收与借鉴

唐三彩中的三彩器皿受到中亚、西亚艺术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饮食器与贮盛器的器型与装饰花纹,其艺术灵感都或多或少来源于“西方”风格的器皿。

(一)胡瓶与凤首壶

三彩器皿中的凤首壶,通常为细颈、椭圆形鼓腹,喇叭型足底,凤首状壶口,凤首至肩安环形柄,形似伸长的凤冠。壶口至肩部塑两个似龙首的弓形柄。壺的颈部和腹部采用模印的方法,装饰有各类动物、植物,甚至还有猎首、流云等图案,纹饰精致丰满,凸起如浮雕,模仿金银器的锤揲工艺。

这种凤首壶的器型与粟特、萨珊银器中的银带把壶颇为相似。例如李家营子中出土的银带把壶,壶器身平面呈扁圆形,口部似鸟头形,前面延伸出扁状流口。短颈鼓腹,最大直径偏下,粗圈足呈喇叭状。壶把上端自口部起,下端到中腹处,呈弧形,上端与口沿处相接一胡人头像。这种器型流行于中亚、西亚地区,从罗马到伊斯兰时代均有发现,通常被称为“胡瓶”。胡瓶的形制丰富,功能也不断变化。胡瓶最初的渊源被认为是在波斯萨珊,但后来一部分萨珊银器经过比较研究,考定为是粟特银器。萨珊银器颈部较长,口部多加盖,高足中部的节状装饰形式化,器身有繁缛的纹样。粟特银器颈部与圈足更加短粗,壶把上端直接安在口上,无节状装饰,多用连珠纹。

(二)来通杯与三彩兽形杯

三彩器皿中的杯类器皿,有大量的动物形杯,如象首杯、虎首杯、龙首杯、鸳鸯杯等。例如,藏于日本静嘉唐的唐代鸭形三彩杯,就是非常成熟精美的动物形杯作品,鸭身布满精致的浮雕和纹样,表现出羽毛的质感。兽形杯的母型来源于萨珊王朝银器——来通杯,立体高浮雕花纹经过三彩釉的装饰,再现了萨珊银器精致、华贵的金银器装饰工艺。

来通杯即角形杯,最早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在希腊化时代开始广为流行,被用来作为酒器。通常以动物犄角状装饰兽首,兽嘴作为出水口。最初用动物角作为材料,后来开始使用陶或金属材料。公元前550年波斯王朝建立,在艺术领域,其融合两河流域、希腊、埃及等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古波斯艺术,来通杯得到进一步发展。三世纪,阿尔达希尔建立了波斯萨珊帝国,与魏晋南北朝至唐初与东方密切往来。来通杯开始从宫廷向民间发展,器型开始走向简单、写实。随着萨珊与东方的密切来往,来通杯向中亚传播,粟特民族是这一传播过程的重要角色。

来通杯最初的器型设计是为了适应宫廷宴饮中躺卧式的宴饮姿势,传入中国后,进行了更适合坐式饮酒习惯的器型改制。中唐后期,由于来通杯器型与东方文化脱离,开始作为异域文化观赏品,此后在东方的发展也就止步于三彩兽首杯。

(三)其他器形

三彩器皿中的花形盘也在器型上仿制了中亚、西亚地区的分瓣银器。六、七世纪粟特银器中的碗类,器体多分曲或作花瓣形,以锤揲技法使之凹凸起伏,碗底饰连珠纹一周。多曲分瓣的器口打破了圆口的单一性,三彩器皿使用内模法来模仿其形制,出现了三彩贴花六叶形盘、三彩六角花形盘等。

此外,三彩束腰盘,腰部装饰一道外凸弦纹,模仿了粟特银器中的折腹器。折腹器利用金属良好的延展性,锤揲出器腹的各部分,然后再焊接起来。碗腹处的弦纹应该是为了模仿焊接痕迹。

三彩器皿中的异形瓶,如鱼型瓶、鸂鵣卮等,以动物造型直接作为器型,既有观赏价值又具实用价值,也在金银器中见其形制。

(四)纹样的借鉴

唐三彩采用贴花、印花和刻花等方式,制造出表面凹凸不平,厚薄不一的起伏感,模仿了金银器上浮雕的工艺以及纹饰。

粟特、萨珊金银器中的动物纹样装饰手法,盛行在盘子中心装饰动物纹样,或为动物添加双翼,在四周加上麦穗圆框,称为“徽章式纹样”。三彩盘中对其加以演变,将中心动物换为宝相花,也偶尔出现大雁纹,取消圆框,从中心延伸出莲叶纹、荷花纹等。

此外,三彩器皿中出现的莲花纹、卷草纹、忍冬纹等多种植物花纹也是来自西亚式的装饰纹样。莲花纹、忍冬纹还被大量运用佛教题材上,用来象征来世及永生。三彩器皿中的几何纹样受到西亚艺术造型的影响,以菱形图案与连珠纹最为典型。三彩盖罐多用菱形图案,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此外,连珠纹是粟特、萨珊银器中最为常见的装饰方法,多用在器型的转折、连接处,排列一圈连续的圆珠,在唐三彩中多用来做装饰底纹。

四、结语

艺术文化的交流,最终能够反映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萨珊、粟特银器为唐三彩注入了中亚、西亚的波斯文化、伊朗文化等传统的金属艺术工艺。唐代高超的釉彩工艺将这种异域魅力与中华文化相互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唐三彩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通过絲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三彩工艺传入海外,对其他国家陶瓷工艺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见,对唐三彩艺术形式的研究,离不开丝绸之路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李刚,崔峰.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3]朱裕平.中国唐三彩[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4]张怀林.彩陶唐三彩[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5]张景明.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7.

[6]徐苹芳.丝绸之路考古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7]罗丰.丝绸之路考古第一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8]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一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7.

作者简介:张哲(199-),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工艺美术——珐琅。

猜你喜欢
唐三彩丝绸之路中亚
“唐三彩”是哪三彩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
唐三彩大举布局华中地区武汉20家门点正面对抗屈氏
White Elephant
河洛奇葩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