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柳城古砦巡检司

2019-12-16 01:22韦美兵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解读

【摘要】明初古砦巡检司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柳城西北地方的管理,经几任知县增修、完善,更好地发挥了朝廷赋予它的社会管理职能,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解读;古砦;巡检司

【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识码】A

明初,柳城古砦巡检司位于柳城县西北“鸡鸣三县”的古砦仫佬民族乡的古民居——古廨屯。

“古砦”二字,其组成只是两个字,却完整地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古”是指时间,是指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砦”,是指空间,这里是指砦的具体方位。古汉语中,“砦”通“寨”,意指防守用的栅栏,引申为古代军事驻扎的地方。从笔者现有所能检索到的资料来看,“古砦”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柳城方志中。早在宋、元两朝时期,在今古砦村一带,曾长期驻扎过官府的军队。至明朝时,人们将旧时军营所在地称之为“古砦”。据史书记载,明代柳城县境内共设置有5个“巡检司”,其中就有“古砦巡检司”。

巡检,古代官名;巡检司,为巡检官衙,是明代地方带有军事性质的行政管理机构。

巡检官制度始置于宋代,执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巡检官一般为武职七品或武职六品,其所辖区域多为沿边溪洞或沿江沿海要害之地。明承宋制,清沿之。明清之世,凡蛮夷之地市镇关隘,距县城远者,多设巡检分治之。巡检一职,均为朝廷命官。柳城县龙莫驹先生说:“巡检司是土官的一种。”此说谬也。①

明初,天下平定。朝廷考虑到柳城自唐宋以来,其邑“民三獞七,颇难驯服”,遂在其地设置东泉巡检司、古砦巡检司、古清巡检司、洛好巡检司和廖洞巡检司,在柳城县协调下分而治之。经过明朝近三百年教化,柳城县域内各少数民族已经普通接受汉文化,其生产方式也渐趋一致。及至清朝定鼎北京,朝廷审时度势,撤销柳城古清、洛好和廖洞三个巡检司,只保留东泉和古砦两个巡检司。原因何在?皆因东泉和古砦两乡自古以来均是柳城县的两大“粮仓”,系关清代柳城县的赋税收入,维护“粮仓”的和平与安定,是农耕社会的头等大事。所以,保留甚至加强东泉、古砦两巡检司对地方的管理,对清代柳城而言,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这就是我们今天能正确解读“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古廨巡检司,原在东乡古砦里,康熙八年巡检王新道新迁至今古廨村,雍正二年知县丁文麟,七年知县周之瑚,十年知县杨恒各从增建”的历史原因。清雍正统治不过十三年的时间,竟三次增修古砦巡检司,可见当时清政府是何等重视其在柳城西北的政治地位。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明清两朝柳城县只有“古砦巡检司”,而无“古廨巡检司”。“古廨”一词,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廨”的原意是指古代官署,例如,“官廨”“公廨”。“古廨”一词首先在民间使用,就是指那个地方曾是旧时“古砦巡检司官衙所在地”的意思。“古廨”两字组成一词,相当精准地指示出清代的“古砦巡检署”就在今称谓的“古廨”屯。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时任巡检的王新道从“东乡北和里”迁建于此。

清康熙八年,时任古砦巡检官的王新道为什么把古砦巡检衙署由“东乡北和里”迁至今称之“古廨”屯呢?这是值得考究的。

笔者认为:首先,从人文基础上看,古廨屯(明清时称牛岭墟)②是当时古砦(獞猺)乡中惟一的汉人村落。据柳城当地的人文學者说,牛岭墟(古廨屯)“最早来居住的是谢姓,其次是卢姓到来……接踵而来的是梁姓。……如今梁卢二姓是古廨屯的主姓。”③据考,柳城县汉人姓氏多数是南宋末及明末中原内乱之时,辗转南迁而来,古廨屯汉人之说可信。

古廨屯(明清时称“牛岭墟”)主要姓氏(谢、梁、卢)来自中原,他们早在宋、元、明时期就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中原的生活方式,对历史上“民三獞七”的古砦地区社会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作为汉人的谢、梁、卢等主要姓氏,他们的家族主体浸淫着中原儒家文化,相比古砦地区的“獞猺”(古代没有明确的民族划分,多使用“獞人”“猺人”之类)人来说,古廨屯(牛岭墟)的汉人更懂得朝廷法度。将古砦巡检署迁至牛岭墟(今称古廨屯),就有了统治的人文基础。

其次,从地理状况上看,古砦乡从今岭头村至乡政府龙美街一带,千亩良田,一马平川,在冷兵器时代,基本上无险可守。而牛岭墟(今古廨屯)的地理位置在一马平川中突显其优越的军事政治地理。远远看去,古廨屯背靠横山(古称牛岭),坐北朝南,左有龙沟山,右有牛头山,仿佛两头巨兽在护卫着巡检官衙,气势宏伟地镇守着柳城县西北粮仓的门户。在冷兵器时代,牛岭墟相对其他村落应该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军政堡垒。

由上从人文状况和地理环境两方面考察,康熙八年(1669年)巡检王新道将自己的衙署从东乡北和里迁至牛岭墟(今古廨屯),是非常有政治远见的。

这里还须补充说明一个历史现象:古砦乡辖区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古称“獞猺”)聚居的地方,早在隋唐以前就从事稻作粗放的农耕生产,但人们之间互通有无,都是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根本不懂什么“集市交易”。自南宋中原动乱至明末,中原人氏如谢、梁、卢等汉人家族相继迁徙至今古廨屯以后,不仅带来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古砦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为了和当地少数民族互通有无,他们办起了“集市”,促使当地土著人也学会了“集市交易”,而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因此,古廨屯在明清时期就有两个名号:一个是古砦街,一个是牛岭墟。康熙八年以后,古廨屯不仅仍是古砦乡的集市交易中心,还成为古砦乡的行政管理中心,直至清朝灭亡,巡检司制度才被民国政府废止。

自从康熙八年王新道将古砦巡检司署迁至古廨(即牛岭墟或古砦街)以后,着手经营巡检司署。但古砦巡检司署迁至牛岭墟(今古廨屯)不到五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叛军肆虐岭南,柳庆一带成为重灾区。年轻的康熙皇帝,以恢弘的胆略和魄力,用八年时间平定了“三藩之乱”,国家恢复一统,但古砦巡检司署却因此破败了。为了重振古砦巡检司的雄风、稳定古砦巡检司对柳城西北的管理,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建晋江人丁文麟来任柳城知县时,募集柳城县有限的财力也要重修古砦巡检司署。

之后,雍正七年(1729年)柳城知县周之瑚继续增修。三年任满,周之瑚调往他任。雍正十年(1733年)杨恒来任柳城知县,为完成前两任知县未竟的事业,继续增修完成。

根据柳城县有关文献记载并结合实地踏勘:修建完成的古砦巡检司署,宛如一座驻防严密的城堡。司署驻地所在的村落共兴建石头门楼六座,全部用石墙相连。从东至南而西依次分别称之曰花门楼、官门楼(司署主要官道)、调鬼楼、窄门楼、石鼓楼和竹蔸楼。除开竹蔸楼在“文革”中被拆毁,其余五座门楼尚能保持原样。所有门楼作为司署驻地通道关卡,全部用大石块砌成,石门上的石条作为门盖,都有约2米长、0.25米厚。楼上的“更楼”,只有调鬼门上的更楼尚保存完好,其余五门的更楼皆残破。旧时所谓更楼,即门楼值班室,设有“更夫”,责任是早开门、夜关门,方便居民出入,夜间“打更”报时。

从实地考察所见,古廨石墙内的民居房屋大小、高低不一,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对于搞建筑史研究的学者来说,古廨的民居建筑无疑是一座现存的资料库。从现存的古廨建筑总体设计和布局来看,人们深切地感到,古代的建设者是匠心独具且科学合理的。

全屯由七条纵行巷道和若干条支巷或独立小巷将民居间隔建成,均为青砖瓦房,小巧玲珑。杂于其间的少数楼房都为青砖砌成,舒适耐用。建设者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由低渐高,直至山腰坡地。上下相邻的民居,均可前后相连互通,前屋民居与后屋民居之间,或民居与后巷之间,都设置有闸门。据不完全统计,全屯闸门有60多个。遇到社会动乱或遭受武力攻击,古廨屯六个门楼关闭以后,巡检所属兵丁和本屯民团严阵以待。屯内居民则通过闸门从自家到上家后,即关闭本家闸门,然后妇孺们一户连着一户地鱼贯而上至后山丛林中躲避。户与户之间闸门的设置加强了居民的安全。

在古廨屯中的巷道上睹物怀古,不得不对古廨建设的制订者丁文麟由衷地敬仰。丁文麟,字天瑞,福建晋江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秋闱乡试高中举人。天瑞自幼饱读诗书,少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名以文传,雍正二年(1724年)被朝廷委任柳城知县。这时的丁文麟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不负皇恩,舟车劳顿,千里迢迢,由福建晋江来广西柳城赴任。柳城自古是蛮夷之乡,獞猺民风强悍,颇难教化,历任知县都感头痛。丁知县到任以后,仅用半年时间就查清民情,遂以“简易为治,民猺相安”获得柳城各族百姓的拥戴。

柳城社会获治平安之后,丁知县巡视柳邑全境,当他看到自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以后,古砦巡检司署如此破败不堪,何以雄镇柳邑西北?遂决策规划重建古砦司署。经过两年的建设,规划完备的古砦巡检司署重新虎踞牛岭山下,更好地发挥朝廷赋予它的社会管理职能。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古廨全貌,基本上都是当年丁知县规划的原样。可惜,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丁知县,竟积劳成疾,“未三年卒于官,民哀思之”。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过三百余年。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们追求的只是眼前的物质利益,保护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已是刻不容缓。2012年,古廨屯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实为古砦之幸!柳城之幸!

注释:

①《古砦仫佬族乡志》第130页.

②民国二十九年版《柳城县志》第31页.

③《古砦仫佬族乡志》第12页.

參考文献:

[1]《柳州府志》(乾隆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2]周学曾.晋江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韦美兵(1965-),男,广西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解读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事与例
超越生死的爱恋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文学空间视角解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