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奋斗新时代”: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成千上亿的人经年累月的奋斗才换回今天的成绩。生态环境事业也是如此。
7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而这些天翻地覆之变,正是点点滴滴不经意的改变积累而来,从量变到质变,从水滴到石穿,这其中既充满无限艰辛,也充满不少欢欣。70年来,环境保护工作驰而不息,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尽管离民众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回顾环保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景。
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久久为功,不能急功近利,同样需要弯下身、埋下头一点一点做的还有垃圾分类这件“小事”。随着上海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之后,北京等地也将陆续开始此项工作。不少人曾质疑,垃圾分类开展已有二十年,为何始终做不好这项工作,纵向来看,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日益提升,资源节约理念越来越普及,这些看不到的改变正是垃圾强制分类的积累,也是垃圾分类迎来“质变”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进垃圾分类,亟需政府构建良好的分类环境和设施保障,杜绝“先分后混”等打击居民分类积极性的现象,从一点一滴开始,号召居民将理念化为行动,将个人的点滴改变化为蓬勃之力,厚积薄发,早日迎来垃圾分类的“质变”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