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内挖外联影响科研及知识共同生产启示:来自知识转移合作伙伴关系的证据

2019-12-16 06:14刘小锋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相关者学术生产

刘小锋

(新乡医学院图书馆)

1 知识合作研究介绍

知识共同生产有提高基础研究和实践的相关性和互动作用。因此,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多地考虑知识共同生产对学术的影响。Mona 认为,知识合作可以提高知识创造速度,降低知识创造成本和风险,不断赢得竞争优势。[1]Prasarnphanich 等对知识合作创造知识过程中Wiki 技术和利他主义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Wiki 技术的有效合作模型。[2]王焕祥等认为知识合作不但可以达到知识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还能降低组织创新风险,促进合作双方创新能力。[3]Ding 等研究了知识合作创造知识过程中知识溢出对组织间资源共享决策的影响效果。[4]何铮等对影响知识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知识合作伙伴选择博弈模型,并针对知识合作伙伴选择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5]还有大学采取“参与式奖学金”[6]和“整合关系奖学金”[7]的方法进行知识合作的研究。研究证据表明,研究人员通过包括咨询、研究合同、研究合作、学术创业和非正式互动多渠道与相关者接触,[8]在某些情况下,不仅要了解学术参与如何帮助学者开展相关研究,还要了解学术参与如何对外部相关者利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知识转移是知识单向传递给外部相关者的过程,通过利用知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受益。[9]

目前,虽然研究者对知识共同生产的发生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和障碍进行了研究,但在知识共同生产对科研广泛影响相关经验方面研究尚不足。本研究对学术参与者进行定性访谈,把知识共同生产文献综述和实证结果相结合,通过知识转移与知识共同生产文献对比,提出知识内挖外联概念描述学术参与过程,概括知识内挖外联影响科研实践和制定研究议程的理论和管理含义,[10]旨在进一步揭示在知识内挖外联学术参与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共同生产现象。

2 知识内挖外联对知识共同生产影响

2.1 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参与知识转移影响

知识内挖外联包括内部学术和外部相关者之间的“知识相关合作”,如合作研究、咨询、学术创业和非正式活动。[8]既有文献显示,学者们已设计了一些概念框架来描述和捕捉学术参与对科研的影响,如对科研合作评估、制定科研政策和方法等。[10]一些研究者认为,知识合作包括技术、经济、投入,如学习、培训、知识共享,学术活动有益于获取科学知识、创新科学设备,利用学术网络合作机会进行专门研究和识别新的研发项目。[11]珀克曼等把学术参与描述为是获得新思想(如计划或发起的新研发项目)、解决概念方案(如特定问题解决方案的新设计)、创新(如产品或过程改进)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本的过程。[12]分析知识合作特征可揭示知识合作中的作者合著、机构合作、领域交叉和文献主题等特征信息,分析知识合作超网络的超边特征可反映作者偏好,建立作者标签模型,便于进行聚类分析和划分凝聚子群,确定知识合作团体,[13]涉及诸如公共部门机构、科研机构、高校、社区和特定用户群体等,[14]通过学术参与活动使智力资源(如新科学项目的想法、学术出版物、科学发现)和经济收益(如实验室和研究基金与企业联系)从中受益。[15]Bozeman 提出了科技进步对其他有关方也可能产生效益的观点。[16]如果能够实现学术目标和优先权之间的适当平衡,那么知识内挖外联就是研究者从内部到外部相关者进行学术参与的单向传递知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利用知识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参与知识转移影响主要表现在:① 学术参与相关者的合作类别是明确的;② 学术参与对直接参与相关者的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17]③学术参与相关者在知识内挖外联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是可量化的;④ 学术参与经常是通过某一时间段内的合作过程来完成知识转移。[18]因此,以知识转移视角分析研究知识内挖外联,它描述的是知识分类和知识转移的输出,而不是在知识捕捉过程才发生知识转移。

2.2 知识内挖外联中学术参与管理影响

知识共同生产始于学术参与活动的概念化和设计,并贯穿其成果的完成、翻译和传播过程。[19]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基础研究和实践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而对知识内挖和外联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学术参与中的管理尚有待深入研究。有证据表明,在合作相关者之间需要有承诺、相互信任、定期交互式通信以及承担和分享风险。即通过互动的知识复制不是简单的知识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而是合作相关者在知识复制中的知识构建、验证和适应合作过程的深度交互。当前,学术参与研究突出了知识共同生产的交互作用对合作相关者一些特征的影响。[20]从知识转移观点看,研究者常常试图对学术参与者贡献的知识实施量化,而知识协同生产方法强调合作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和不可量化的。共同生产的知识往往是概念化的描述和批判性的吸收,[21]适当地将这种知识转化、整合到个人的思考和态度中,以影响思维和态度,可能导致个体实践的改变,反过来可能影响组织的结构。如研究者在学术上交流可能会使科研在实践中得到改进,从而提升工作的幸福感和效益。从知识转移观点看,学术参与的好处主要发生在知识内挖外联知识转移过程中。而从知识共同生产的角度看,知识内挖外联的学术参与所产生的无形变化往往对个体产生间接地影响,即知识内挖外联的益处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持续进行学术参与活动,不断使知识共同生产。如果在最初的知识内挖外联学术参与管理过程中,我们把研究者和相关者共同产生的知识编入到文献和简报并以此形式进行传播,那么,当其扩散超出初始参与者的范围时或将支持相关者之间持续的对话和互动。这样,无论研究者以及相关者是否保持缄默,都会对涉及学术参与活动的个人和集体知识转移关系产生影响。正是由于交互的突出作用、涉及相关者的多样性、产生变化的无形性以及时间跨度,在知识内挖外联中学术参与从能使知识协同生产以全面、回顾性地捕捉因果难题,让研究者从知识内挖外联的学术参与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转移和绩效,增强知识共同生产。

表1 从学术参与文献分析中对比了知识内挖外联知识转移相似性研究和参与过程。首先,虽然知识共同生产研究文献揭示了学术参与过程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但是关于知识内挖外联的知识共生互动是如何产生更广泛影响的主要证据仍然很少。例如,如何能够进行更好地知识内挖外联过程设计,使知识内挖外联学术参与知识复制对学术产生影响。其次,如何对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进行内挖外联评估,使知识转移有助于对科研话语权的形成[17]并产生科研政策措施。

表1 知识内挖外联知识转移过程和影响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半结构式访谈方法,对河南省12 所大学300 名学术参与的合作者和管理者进行访谈。通过“如何”和“为什么”问题,探究知识内挖外联影响学术参与知识共同生产过程的性质和复杂性。

3.1 知识转移伙伴关系经验情境

知识内挖和外联计划是把研究者的知识转移到其他相关者的一种方式,即大学和外部组织开展教学、科研知识转移合作伙伴关系来共同提供具有战略价值的项目。外联合作伙伴包括国内外大学、公司、科研机构等。该计划既定目标是促进知识转移和创新,更好地支持多个相关者之间的知识共同生产,解决知识生产过程障碍,提高研究者相关性合作和学术质量。首先,知识内挖外联不仅是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也是对科学研究合作的挑战;其次,知识内挖外联为研究者提供了发现、整合和应用他们的经验到教学和研究的机会;再次,知识内挖外联计划有利于进一步制定合作计划,回答有关知识内挖外联管理问题(如会议频率、提供支持满意度),解决科研合作中可能产生的困难。通过提供和直接归因于知识内挖外联改善科研的定量数据,描述知识内挖外联如何导致科研战略变化,提高员工知识和能力,改进内部运作,改善组织绩效(包括研究相关者的满意度、提高的效率、科研生产力和声誉等)、教学(如课程开发、案例研究材料)、研究(如出版物、研究项目),以及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科学产生影响,根据内挖外联结果描述其影响科研报告,反映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参与影响的重要性。

3.2 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取有目的抽样和半结构开放式访谈方法,鼓励访谈者讲述他们的科研合作经验,学术参与中知识转移对知识共同生产的影响。通过对访谈者进行38 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45 至90 分钟) 获取数据(见表2),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们在学术参与中合作程度。访谈问题分为四类:① 参与科研合作后,你的目标实现了吗?为什么知识内挖外联可作为解决科研问题的机制?② 描述知识内挖外联的影响(如对知识内挖外联总体感知如何),你是否意识到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合作的长期影响和项目开始时未曾设想的意外结果影响?③ 影响知识内挖外联的决定因素(如是什么在项目中发挥了作用),知识内挖外联在学术参与管理中的特殊性(如知识内挖外联的具体贡献是什么),如何衡量和评估知识内挖外联的贡献?这些问题将鼓励访谈者反思知识内挖外联期间和之后的问题,以便对知识内挖外联如何对科研成果产生的影响有更深入理解。

我们要求所有的被访谈者都参与数据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严谨性。在调查基础上,确定相关概念并根据数据知识类别进行编码。代码尽可能使用访谈者相同术语或相似语言,这种方法为识别关键特征对知识共同生产过程的影响奠定研究基础。通过角色和知识内挖外联项目寻找代码之间的关系,根据关键特征描述知识共同生产如何对学术参与产生影响,以便增强研究成果概括性分析和对其他科研情境的适用性,且有助于进一步对相关高阶范畴的知识内挖外联形式构造,提高内部信度和定性分析有效性,理解知识内挖外联的作用。

4 调查结果

4.1 知识内挖外联和知识共同生产的关系

大部分受访者同意知识内挖外联学术参与过程能持续知识共同生产,并支持既有文献确定的知识共同生产的特征。受访者也同意知识共同生产形成、验证和适应不是简单地知识转移。他们强调知识转移本身存在协商之中,尤其是在隐性知识转移方面,认识到知识共同生产过程涉及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他们认为知识内挖外联概念提供了观察事物方式的新视野和以前未被注意的知识(隐性)(A07)。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学一般支配个人和群体行为的思想和态度产生无形(如网络数据、数字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的变化,而有形(如试验材料、纸质报告、图书和显性知识等)的可量化操作不会影响知识转移。因此,他们也认为知识内挖外联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更具有哲学性”(A03)。在与合作伙伴合作中用不同的工作方式(B08)的调查表明,通讯能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如利用现代通信方法与学术参与相关者沟通。在知识内挖外联中如何影响学术参与评估上,受访者表示,科研管理对知识内挖外联形式不仅关注获得的知识,而且能捕捉到知识对合作的实际影响。一些受访者提到,以往在每一次合作项目结束时,虽然他们都会写类似“有形日志”的合作过程报告(B05),但常常感觉像是“套话”(C02),很难把有形的合作绩效报告(B05)用于激励知识转移和知识共同生产的无形变化上。知识内挖外联方法使我们清楚认识到科研合作结果报告无论无形还是有形,只不过是告诫我们在科研中不要局限在一个点上看问题,而是要把一个点放大,联想万事万物以丰富原来的点来解决问题。因此,知识内挖外联实施的结果让我们关注的是直接在知识转移获益的相关者。他们在合作伙伴、学术伙伴的教学和研究绩效或潜在绩效合作表现上,往往有广泛和间接的联系。对此,访谈者表示:“如果你想让一个科研过程变得精简,在科研中让人们思维变得更灵活,那就在操作上改变你做事的方式,它不是有形的知识内挖外联方式,而是必须量化一切找出无形的变化(A04)。一访谈者说:“我的项目研究结果是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不是实际的有形绩效。它是开发一种可以在其他领域复制的策略,促进有效的工作,而不是在某种意义上获得利益”(B05)。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知识内挖外联对科研实际影响是逐步的。当你真的生产知识时,你很容易做到知识转移。所以,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参与知识转移的影响具有操作的可能性,有时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工作方法来验证(B08)。

表2 访谈者关键特征

4.2 知识内挖外联对知识共同生产的影响

对于知识内挖外联对知识共同生产的影响证据表明,许多相关者持续交互的知识共同生产对知识转移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此确定了三个数据特征,分析描述学术参与者特征对知识共同生产的影响。即第一阶主题、第二阶主题和专题聚合(见表3)。第一阶主题涉及知识内挖外联直接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单独或群体——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与直接相关者之间的互动知识转移质量。知识内挖外联在项目内利用交互起到作用,并且使关联者充当边界跨越者。“您真的需要把相关的学术参与组织在一起吗?”被访者回答:“知识内挖外联是一个很好的调查学术参与合作伙伴的方法,我们有很多想法去与那所大学或其他组织机构交往(C03)。因为,跨越自组织边界有助于将内部和外部的想法联系起来”。

如大学图书馆(B05) 既是丰富的资源网,也是人际关系网。图书馆建立网络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就能成功完成网络会议和数字服务(A05),积极支持知识内挖外联相互补充和共同产生知识,并运用于科研实践中。有被访谈者说:想要提高科研质量,就一定依靠大学提供专门知识(B03)。知识内挖外联把来自实践、不同行业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在这里没有不能讨论的问题,不仅能使我们在类似的问题中找到共性,而且还能建立安全环境来完成科研项目(B02)。

表3 作为知识内挖外联的学术参与关键特征影响

第一阶主题显示,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能直接通过知识内挖外联与相关者发生相互作用。相关者通过访问方式来体验其他人的新思维方式、知识和技能,产生一种与先前研究结果相呼应近似的工作方式,让人们感到知识内挖外联是形成和T 形技术互动,负载新知识和经验的团体的最佳方式(C04)。

第二阶主题涉及了三种影响:一是知识共同生产;二是间接影响;三是涉及时间影响。

首先,第二阶主题涉及知识共同生产。知识内挖外联通过分布式网络建立的互动关系,获得对合作伙伴预先存在知识的网络访问,增大内部相关者与外部相关者产生互动、协作产生许多联系的机会。被访者说:“从知识内挖外联中涌现的知识应用和发展机会,帮助研究者建立一些联系并扩展了人际网络。当你做项目时,很容易并快速引入新的想法(A01)。因此,分布式关系网络,尤其是跨部门的关系网络,扩大了知识内挖外联的影响。知识内挖外联方法解决了围绕科研交流广泛的问题,使科研者加深理解了如何和支持研究者来实现广泛的学术研究(B06),这对学术研究越来越重要。

虽然分布式关系网络可以扩散知识内挖外联输出,但仅仅获得分布式关系网络访问权不足以保证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参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此,寻求合作伙伴除直接参与项目的相关者外,还需与许多相关者建立深层次的知识转移互动。由于在科研中缺乏有形产出,可能使潜在的相关者很快失去兴趣,因此,追求合适的人互动很重要。被访者认为:“虽然我需要与相关者沟通,但他愿意不愿意成为合作伙伴,我不能得到快速的回答”(B08)。这说明通过知识内挖外联实现的无形变化可能很容易分散,如最初参与项目的人转移到其他组织。因此,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参与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接受程度,以及随着时间推移是否能持续下去的影响。在从事知识共同生产互动上,被访谈者强调了知识内挖外联对科研质量有影响,即通过合作伙伴更容易实现知识共享(C02)。在愿意参与持续的知识共同生产互动上,被访谈者说:“知识内挖外联需要更好的条件才能成功,如需要有人支持和支持者背后的人际关系”(A06)。这就表明知识内挖外联过程隐藏着一种偶然的“涟漪”,难以预料合作所发生的结果。

其次,第二阶主题涉及了间接影响。这个影响来自进一步建立合作的相互作用。一些被访谈者认为,在合作中“涟漪”的间接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可能在研究者、合作伙伴和合作者之间持续的知识复制、交互和超越组织边界起到作用。随着合作时间推移,产生的“涟漪效应”将影响知识转移过程(A15),它可能产生最大的获取知识机会和其他好处。由于“涟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偶然事件,有时或是一次性合作就能直接找到合作伙伴关系(C06),另一些是需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才能继续参与开发项目并成为合作的延续(A12),还有一些是由更持久的变化产生的,比如由项目中所产生的隐性知识导致了合作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合作伙伴也无法预测合作带来的好处,没有人能预测“涟漪”何时和如何发生。知识转移结果将在不同环境中可以得到复制、重用和应用,它可在团队甚至在整个地区或在其他更广泛区域(B05) 共享。有时,间接影响不是归因于单独参与特定的几个项目合作。被访谈者说:虽然知识内挖外联方法能继续用于其他项目,也使我们产生了很多想法,但不一定产生直接的结果(B02)。

再者,第二阶主题涉及时间对知识内挖外联展开和持久性的影响。我们发现,知识内挖外联展开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对第一、二阶主题产生即时影响。一被访谈者说:知识内挖外联持续一段时间后,能即时影响合作相关者感知,产生快速知识转移结果,这个结果能保持参与者的积极性。当你研究项目时,你也能快速获得一些长期的合作绩效,因为这会让每个人都有获益(A11)。这就要求我们为了从组织和合作伙伴那里获得知识,需要在立项目中考虑几个阶段并进行微型循环改进(A10)。因为,如果继续成为知识共同产生相关者,往往是在合作项目结束后,存在长期合作或持续很长时间之后才能获取最大好处。Penfield 等描述了在合作高级阶段,通过时间穿越团体合作有助于解释跨时性对科研影响。[22]因此,我们认为知识内挖外联是一种科研多元化发展的方式,推出知识内挖外联开发合作(B12)和持续性,显然是对科研项目认识和理解上的支持,事实上,我认为它更可能进一步嵌入,更可能实现科研效益(B03)。

5 结论

5.1 贡献

(1)知识内挖外联过程影响学术参与取决于以下两点:①在参与者之间高度承诺的持续互动;②组织有目的地参与深度互动与许多潜在的相关者合作产生新知识。本研究通过将知识内挖外联影响定向到交互过程,表明知识内挖外联对学术参与影响并不像以往把学术参与简单作为知识转移的观点。

(2) 知识内挖外联是许多相关者不可预见的方式,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偶然性和偶然事件。本项补充了科研管理者倾向强调合作是即时的和工具性的,而不是概念性的相关性观念,同时强调了识别和量化知识内挖外联影响的困难,反映了科学管理的复杂问题。[23]

(3) 知识内挖外联接触需要时间的持续性。本研究提出的知识内挖外联概念框架描述了合作展开过程与时间相关。许多直接结果被设计为“速胜”,知识内挖外联作为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共同生产互动结果,普遍的共识是合作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24,25]

5.2 评估知识内挖外联影响知识共同生产含义

本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得出关于评估知识内挖外联影响知识共同生产过程的最合适方法(见表4)。

表4 内挖外联知识合作的学术参与影响评估含义

通过偶然过程发生的“涟漪”效应,学术参与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寻找到意想不到的相关者,他们对建立知识能力的强烈程度依赖共同产生交互,随着时间推移,知识内挖外联学术参与知识转移有利于特定的相关者。建立知识内挖外联需要考虑关键相关者,可能取决于正在考虑学术参与身份,也可以通过识别项目捕获“独特贡献”的影响。在知识内挖外联的案例中,研究取决于项目关键相关者包括学术主持、业务顾问和联系人。当然,评估对知识转移时机的影响也很重要。如在正式学术讨论结束后的触动是最好的捕捉知识时机,因为这是内部知识向外部相关者扩散的机会。捕捉在不同时间点的知识触动可以提供一个信息过程,收集定量数据和标准化信息对学术参与的影响评估仍然是值得的。[17]如研究者可以追踪关键相关者知识生产互动,[26,27]对参与这个过程的人以及他们的角色进行映射,通过直接和间接地改变它们的相互作用。[28-30]该映射可以提供更标准化表示知识内挖外联所获得对学术参与跨项目可比性影响,并协助收集相关的定量指标。事实上,一些定量指标链接到影响生成的关键参与者(通过上述映射)和每个实现的结果(可能是纵向定量测量)上就可以整合影响和允许有限项目间的叙述描述比较。

猜你喜欢
相关者学术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学术动态
用旧的生产新的!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